1.5 三角全等的条件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三角全等的条件1(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8-11-15 22: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掌握用“边边边”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SS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SSS”及应用。
[教学准备]
三角板,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生:将他们重叠看一看是否能完全重合
师:是的,但有时候叠合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那么除了折叠合法之外,我们有没有别的更容易操作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做一做: 用刻度尺和圆规画△DEF,使其三边长分别为1.3cm,1.9cm和2.5cm.
在经历画图的过程后,请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其他同学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
问题: ①同学们所画的三角形能重合吗?
②它们重合满足几个条件?
(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2.说一说:
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3、用一用:
例1:如图,已知AB=CD,AD=CB,则∠A=∠C,请说明理由
4、练一练:课本课内练习
先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说出说理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评价,再演示分析过程。指出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先处理问题,把全等的条件准备好,再证全等。
5、生活连线
(1)学生做教科书第19页实验,由学生实践操作并感受三角形特殊的性质——稳定性。并要求学生说明三角形为什么会3具有稳定性。
(2)教师演示教具四边形框架,使学生体会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使四边形的框架不发生变化呢?(学生动手尝试)
(3)请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新知
1、
2、已知∠BAC(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BAC分线AD,并说出该作法正确的理由.
按以下步骤讲解:
1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作图过程。
2 学生讨论并说明该做法的正确性。
3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连结FD、ED,构造两个三角形。
注意:有时为了解题需要,在原图形上添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练一练:P20作业题T2
3、P19页,作业题T1:如图△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BC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22页的作业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下列的备选题中选做。
备选例题:
1.(1)如图,AC=DF,BC=EF,
AD=BE,则△ABC与△DEF
全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AB=CD,BF=DE。
AF=CE。那么△ABF与△CDE
全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AB=AC, A
DB=DC,说说
∠B=∠C的理由。
D
B C
3.如图,已知AB=CD,AD=BC, A D
则 ≌
≌ B C
4.如图,已知OA=OB,OC=OD,
AD,BC相交于E,则图中全
等三角形等有(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C
A
B
B
C
D
E
F
A
B
O
E
D
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