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8-11-15 22: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及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圆规
学生: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已知△ABD≌△CBD,CD=2cm、DE=3cm,则AE的长为______cm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看一看,想一想
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时,连结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是唯一的吗 你有什么方法使三角形被唯一确定
注:师用圆规作示范,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边确定,或者两边之间的夹角被确定都能使三角形的形状唯一确定。
2、画一画:
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4cm,BC=6cm, ∠ABC=60 .
同桌画出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叠在一起看看
由此我们可发现满足怎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3、说一说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教师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
数学语言描述:
注意:书写时,把夹角写在两组边之间
4、例题分析,知识应用
例1: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OA=OC,OB=OD,说明 AOB≌ COD.
设置两个问题:
①要说明△AOB≌△COD,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可能会回答缺第三边或缺夹角对应相等)
②教师进一步问:根据图形找哪个条件比较恰当?
(请个别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规范解题步骤。)
练一练:P22课内练习T1
例题2、
如图,直线l⊥线段AB于点O,OA=OB.
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如:上图中,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观察图形思考:
若在直线l上再任取一点C,则CA与CB相等吗?
分两种情况证明:
(1)点C与点O重合,
(2)点C与点O不重合。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点P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
∴ PA=PB
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
练一练:
1、如图,直线l和直线m分别是线段AB和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点O到点A,B,C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注:本题的难点是由距离想到连接3条线段,所以要引导学生回忆点A与点O之间的距离是连接线段的长度,所以想到了作辅助线
分析后请学生板演过程,共同分析,共同提高
2、P23课内练习T2
如图,已知AC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ABC 和 AD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3、课内练习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个 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答:不一定,反例如图,
虽然AB=AB,AC=AC’∠ABC=∠ABC’,但 ABC和 ABC’不是全等三角形, ∠AB不是AB与AC的夹角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5页的作业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下列的备选题中选做。
备选:
1.下列条件中,可以确定△ABC和△A′B′C′全等的是( )
A.BC=BA, B′C′=B′A′, ∠B=∠B′
B.∠A=∠B′ AC=A′B′ AB=B′C′
C.∠A=∠A′ AB=B′C′ AC=A′C′
D.BC=B′C′ AC=A′B′ ∠B=∠C′
2.如图,根据“SAS”来判定
△ABD≌△ACE,若已知 A
AB=AC,AD=AE,则还需
添条件( ) E D
A.∠B=∠C B.∠D=∠E O
C.∠EAB=∠DAC
D.∠EOB=∠DOC B C
3.如图,已知AB⊥BD,
ED⊥CD,且AB=CD,
BC=DE,请问△ABC
是否全等于CDE?AC
是否垂直于CE?为什么?
引伸:若将△CDE沿CB方向平移,且其余条件不变,则结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教学后记]
1.从本节课开始,学生要逐步学习几何命题的证明,正式进入逻辑推理的系统训练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推理的入门阶段,因此,要把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作为本课的首要任务.
2.本节内容 “SAS”,并进行简单的三角形全等的说明理由,教材通过画图剪纸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SAS”公理,学生对使用量角器画相等角可能较生疏,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准确画图,以免影响“SAS”内容的学习和冲淡运用公理证题的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