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本课主要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关系。课标中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但本课对于理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在生活中也比较熟悉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对少数民族文化、战争很感兴趣,但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和问题,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匈奴的兴起、知道卫青、霍去病、理解王昭君对汉匈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激发爱国热情,与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匈奴的兴起
2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环节
导入
回忆旧知,引发新知。
1、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2、引导: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民族的入侵?
那么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那么,这个神秘的“匈奴”最终去哪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1、观察图片、欣赏音乐。
2、回忆所学知识,思考,激发兴趣。
新授课
一、匈奴的统一及发展
1、匈奴的统一。
1展示图片《内蒙风貌》,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合理想象匈奴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
2、展示动画,吸引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欣赏图片
2、表达自己的观点
3、合理想象
4、自主学习
5、展示成果
2、匈奴统一后的发展
1补充教材以外的 、文字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合作探究。
2、提升思维
观察图片,解读史料,交流成果。
二、汉匈关系
1、西汉初年
1、提供地图、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认识西汉初年的汉匈力量对比。
2、展示“和亲”图片、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观察地图、图片,解读史料,尝试运用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对比的认识方法。
2、汉武帝时期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2、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地图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4、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1、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2、读图认图用图
2、展示课外知识
3、小组合作探究
3、汉元帝时期
1、展示挂画,激发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课外知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历史信息
4、提供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观察画,获取历史信息
2、自我表达
3、阅读教材,提取信息
4、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共同学习
三、民族融合
1、提供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获取历史信息
2、教师点拨“民族融合”
1、观察地图,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2、深化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小结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总结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认识历史。
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练习巩固
设置不同难度习题,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挑战自我,练习巩固
课件11张PPT。第14课及与汉朝的和战匈奴的兴起1这位匈奴头领是谁?
2匈奴人将头领尊称为什么?
3他有哪些功绩,最大的功绩又是什么?
一、匈奴的统一及发展一、匈奴的统一及发展统一后,匈奴的生产活动出现了哪些变化?
阅读课本第78页第一段大字部分,思考下问题。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
(1)畜牧业兴旺发达;
(2)冶铸业也发展起来;
(3)在汉族影响下学会农耕
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白登山汉高祖 遭遇白登山之围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情景体验:
匈奴扰边,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有的人主张继续求和,有的人主张打。请你说说你的想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者可提拔为中书令。阅读课本第78页最后一自然段和第79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最终汉武帝采取了战争策略还是和亲策略?
2、启用的重要将领有谁?
3、汉武帝夺取了哪两大地区?
4、主要战役是什么?
5、结果如何?
(二)汉武帝时期漠北战役讲一讲(三)西汉中期以后汉元帝
呼韩邪(yé)单于材料一: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世世毋(wù)得相诈相攻
—《汉书》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解释:晏(yàn):迟、晚。 黎庶(shù):之百姓。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材料三: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