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这是谁的叶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促使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学习观。在当今信息社会,学习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文字和书籍,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把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师也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从讲台走向幕后”的指导者。“科学课程的内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不能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获取,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与学生一起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教材简析:
《这是谁的叶》是《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4课。本课有两部分内容。1. 观察几种不同的叶。2. 推测这是谁的叶。第1部分,重点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的叶,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共同特点。第2部分,重点是对叶的所属进行推测。在观察叶的形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这些特点去对照书中提供的实物叶,推测这是谁的叶。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叶子是从树上落下的,而且要能推测出这是哪种树的叶。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叶,用符号记录自己的推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叶等;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不同的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里有一种树叶黄了,落到了地上。那老师带来了一片黄树叶(出示),这片树叶是哪儿来的呢?学生猜想:秋天从树上落下来的树叶。这是谁的叶?落下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这是谁的叶》。板书课题。
【评析】借助秋天的黄树叶导人新课,引起学生对落叶的兴趣。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二)探究过程:
1. 观察几种不同的叶。
(1)教师谈话:在我们学校有许多树和花,每棵树都有叶子,每种花也有叶子。现在请小朋友把你自己带来的叶子放在课桌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把你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谁发现的最多?学生活动观察、比较、记录。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自由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不同,那这些树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课件显示:绿叶和黄叶放大图片)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为什么叶子会从树上落下来呢?(学生猜想)【评析】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子的一些特征。培养他们从小就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2. 推测这是谁的叶。
过渡语: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那么,你们带来的这些落叶是哪些树上落下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叶子的特点推测这是哪种树的叶?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聪明?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推理。【评析】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引导学生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推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经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这么多树叶的特点,推测出了这是哪种树的叶真了不起!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儿歌,(出示)念儿歌(落叶树和常青树)。
【评析】念儿歌是巩固新知的一种方法,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信心。】
六、课堂延伸:
(一)课后请小朋友们把这片树叶放在书里压一压,下节课带来后我们再认识一些其他的树叶朋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认识的朋友最多?【评析】课后延伸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索和研究植物的有关知识。】
(二)课外活动:认识更多的树叶朋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认识更多的树叶朋友。)【评析】课外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和探索有关植物的知识,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