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基础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
1.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 )
A.河南一带 B.河西走廊 C.四川地区 D.长江中下游一带
2.赤壁之战中,指挥联军火攻曹军的是( )
A.孙权 B.刘备 C.诸葛亮 D.周瑜
3.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 )
A.曹操 B.周瑜 C.孙权 D.诸葛亮
4.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5.三国鼎立形成后,整体实力最强的是( )
A.东汉 B.曹魏 C.蜀汉 D.东吴
6.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在吴国最发达的是( )
A.纺织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农业
7.西晋的都城在( )
A.洛阳 B.长安 C.东京 D.建康
8.五胡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9.灭亡西晋王朝的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羯族 D.氐族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A.北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1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方少数民族继续内迁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12.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B.土地肥沃
C.人民勤劳 D.大量北方人迁到江南
13.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 )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前秦时期 D.南朝时期
1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15.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 )
A.匈奴族 B.羯族 C.鲜卑族 D.氐族
16.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17.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 )
A.贺 B.穆 C.刘 D.元
18.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
A.造出了千里船 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19.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 )
A.800多年 B.近1000年 C.1100多年 D.1300多年
20.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北朝科学家是( )
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勰 D.张衡
21.南北朝时期,对江河山川、风土人情介绍最详实的书籍是( )
A.《水经注》 B.《缀术》 C.《齐民要术》 D.《脉经》
22.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是在( )
A.西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魏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3.中国历史上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范缜 D.张衡
24.顾恺之创作的代表作有( )
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屈原像》 D.《奔马图》
25.龙门石窟位于( )
A.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新疆库车 D.河南洛阳
二、非选择题(50分)
26.识图题: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图隐含的一个成语典故是什么?
②隆中茅屋高卧之人是谁?
③他一生中最大的作为是什么?
④唐代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他的?
27.下图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请将图中的A、B、C、D、E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名称,分别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A. B. C. D. E. .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
①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②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③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④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29.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①这是哪一书法的摹本?此书法在书法史上有何美誉?
②此书法创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
③他的字有何特点?后人对他的尊称是什么?
综合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
1.为统一南北,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的对象是( )
①刘表 ②刘备 ③诸葛亮 ④孙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作战中,得到胜败两种不同结果的人是( )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3.“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人是( )
A.刘备 B.周瑜 C.孙权 D.曹操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
A.都发生在北方 B.都是曹操取得胜利
C.都是以少胜多 D.都是曹操军队人数占优势
5.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操 B.司马炎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C.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D.曹魏的国力日渐强大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吴国最发达的是( )
A.冶铁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丝织业
7.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
A.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开垦荒地 D.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8.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 )
A.改变东汉后期的经济状况 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D.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
9.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就到达了台湾,当时的台湾称( )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台州
10.建立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局面的是( )
A.曹丕 B.司马炎 C.司马睿 D.司马懿
11.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地方割据势力的衰落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下列内容体现出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是(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14.“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只统一过北方地区的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民族大融合
17.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 )
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 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D.迁都洛阳
1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魏成为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
1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20.下列对江南经济开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C.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孝文帝改革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1.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
A.著写了《齐民要术》 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C.发明了一些农具 D.创造了“割圆术”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
A.秦兵马俑 B.书法和绘画 C.祖冲之的圆周率 D.石窟艺术
2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兰亭序》 D.《齐民要术》
2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 )
A.三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东晋时期 D.北朝时期
25.对南北朝石窟艺术的表述,最能体现当时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①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 ②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③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④兼容道教艺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二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7.下列为图画故事梗概,请判断正误。
公元200年,袁绍发兵南下,企图完成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但在赤壁一带遭遇孙刘联军的顽强阻击。由于北军不习水战,经不住黄河之水对战船的冲击,所以采取连环计策,把战船的铁链统统连了起来。这一致命的弱点被曹操部将黄盖发现后,他建议用诈降计和火攻策破之。一天夜里,东北风起,十艘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乘着风势驶向南岸。冲天大火很快蔓延开来,并波及到岸边的营寨,袁军大败,损失人马过半。袁绍捶胸顿足:“本想统一天下,不想遭此惨败,唉……倒便宜了曹阿瞒这小子。只有先回北方休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段故事叙述中有许多错误,你能说出至少6处吗?
28.阅读下列引自《资治通鉴》的一段史料,回答问题。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请问答:
(1)这两段材料叙述的是历史上哪一件大事 它发生在哪一年
(2)这里的“秦”是由哪个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
(3)这里的“晋”史称什么?是由何人建立的?
(4)此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战例属于火攻致胜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三国时期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是( )
A.王猛 B.诸葛亮 C.徐庶 D.周瑜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 )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造船业发达
C.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丝织业兴旺
4.280年,统一南北结束分裂局面的是( )
A.曹魏 B.蜀汉 C.东吴 D.西晋
5.下列王朝没在洛阳定都的是( )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6.下列不属于曹魏、西晋共同点的是( )
A.通过权臣篡位建立 B.都城在洛阳
C.一开始即十分腐败 D.短命而亡
7.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8.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有( )
①吴 ②前秦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南北朝时期南朝比北朝存续时间( )
A.要早要长 B.要晚要短 C.正好相等 D.要晚要长
10.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描述准确的是( )
①前秦的统治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③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④东晋历史结束,南朝历史开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D.迁都洛阳
12.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13.下列对三国以前江南地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许多地区非常落后 B.经济发达战乱较多
C.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D.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14.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统治者施仁政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15.小明挥舞着手中的一本正版线装书高喊:早在南北朝时期,三峡两岸的猿猴就非常多。他依据的这本书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兰亭序》
16.对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表述,最能体现当时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①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 ②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③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 ④兼容道教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下列成语跟前秦皇帝苻坚无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破釜沉舟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王朝不包括( )
A.曹魏 B.前秦 C.东晋 D.北魏
19.小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但下面哪一个标题不能选( )
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20.标志着南朝历史开始的年代是(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
A.秦兵马俑 B.书法和绘画 C.祖冲之的圆周率 D.石窟艺术
2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水经注》 B.《缀术》 C.《齐民要术》 D.《脉经》
23.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
A.西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4.其成就获得“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赞美的人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25.南北朝时期两大著名的石窟是( )
①龙门石窟 ②敦煌莫高窟 ③云冈石窟 ④麦积山石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制表题(本大题12分)
26.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按国家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帝王、都城名称等相关信息设计一个表格,体会图表归类的妙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12分)
27.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
(1)魏主是谁?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
(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四、问答题(本大题12分)
28.淝水之战时的兵力对比,前秦对东晋拥有十比一的绝对优势,却不能统一江南,苻坚酿成失败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举出多少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五、开放探究题(本大题2小题,第29小题6分,第30小题8分,共14分)
29.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看后请回答:
(1)两幅图片中各隐藏着一个什么成语?
(2)两幅图片中戴冠之人分别是谁?
(3)他们身边曾经都有一位治世能臣,分别是谁?
(4)在能臣辅佐下,两位戴冠之人曾经成就了什么样的霸业?
30.下面是用算筹摆的两组数字:
(1)在括号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法写出数筹表示的数字。
(2)你能否用算筹法摆出上述两组数字的和是多少?
(3)你对用算筹来计算圆周率有什么最直观的感受?
(4)你觉得祖冲之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基础测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2.B3.D4.C5.B6.B7.A ( http: / / www.21cnjy.com )8.B9.A10.B11.B12.D13.A14.D15.C16.B17.D18.D19.B20.C21.A22.C23.B24.B25.A
26.(1)三顾茅庐(2)诸葛亮(3)献出联孙抗曹的计策
(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7.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
28.(1)北魏孝文帝,拓 ( http: / / www.21cnjy.com )跋宏;(2)要求鲜卑族改姓为汉姓,拓跋改姓为元;(3)拓跋宏改为元宏;(4)提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他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29.(1)《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2)王羲之,东晋;(3)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
综合测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2.B3.A4.C5.C6.B7 ( http: / / www.21cnjy.com ).D8.D9.C10.B11.D12.B13.B14.D15.B16.B17.A18.B19.A20.D21.B22.C23.D24.D25.D
26.(1)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
(2)淝水之战后,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江南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7.200──208年,袁绍──曹操,黄河──长江,曹操──周瑜,
东北风起──东南风起,南岸──北岸,袁军──曹军,袁绍──曹操
28.(1)淝水之战公元383年(2)氐族(3)东晋司马睿(4)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为南方经济发展取得暂时稳定的环境。
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C2.B3.A4.D5.C6. ( http: / / www.21cnjy.com )C7.B8.A9.A10.A11.D12.D13.B14.D15.B16.A17.B18.C19.A20.C21.C22.C23.B24.D25.C
二、制表题
26.
国家名称 建立时间 开国帝王 都城名称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三、材料解析题
27.(1)北魏孝文帝(2)改姓前叫拓跋宏,改姓后叫元宏。
(3)迁都洛阳。
(4)前因: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后果: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人口达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四、问答题
28.答:(1)前秦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为秦军卖命,希望秦军失败。此外,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2)东晋方面: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3)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五、开放探究题
29.(1)图一:三顾茅庐;图二:草木皆兵;
(2)图一:刘备;图二:苻坚;
(3)诸葛亮,王猛;
(4)在诸葛亮辅佐下,刘备联吴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并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4世纪后期,在王猛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0.答:(1)19276278
(2)(8205)(注:“0”是空位)
(3)繁琐、不易认(此题可随意发挥)。
(4)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