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2)
第1节
浙科版 必修2
1.能阐述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2.能阐明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能说出显隐性关系的表达形式
复习
Pp
Pp
P
P
p
p
PP
Pp
Pp
pp
PP
pp
Pp
P
p
P
F1
配子
配子
F2
F2 基因型:PP:Pp:pp=
表型:紫花:白花=
1:2:1
3: 1
紫花
白花
紫花
紫花
紫花
证明一:F1的基因型是否为Pp
证明二:F1的配子基因型P:p=1:1
验证方法:测交
由孟德尔的解释可知,F2发生性状分离的关键并不是F2本身,而在于F1代产生了几种类型的配子。
杂种一代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实验
Pp
pp
P
p
配子
紫花
杂种子一代
白花
隐性纯合子
×
P
p
思考:设计方案证明F1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隐性亲本只产生p型配子,不会遮盖F1产生的配子基因
Pp
pp
P
p
配子
紫花
白花
紫花
杂种子一代
白花
隐性纯合子
×
P
F1
p
Pp
pp
1 : 1
请预测
实验结果?
Pp×pp→1Pp∶1pp的结果
如果解释正确,则应有
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
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了什么?
Pp
P
p
:
=1:1
:
1.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假说-演绎法”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为什么F2中总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提出由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等观点。
F1为杂合子,其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之比接近1∶1。
测交实验验证演绎推理内容。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假说正确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假说错误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 验证假说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课后题改编)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B)和白色(b) 两种,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育种工作者从马群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拟设计配种方案在一个育种季节里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请根据假说演绎的思路设计实验,填写下表
该栗色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该栗色公马是杂合子。
让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交配,子代出现白色马。
实验结果1:子代中出现白色马
实验结果2:子代全为栗色马
若子代中出现白色马,则证明假设成立,该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若子代全为栗色马,证明假说不成立,该栗色公马为纯合子
练一练
1、分离定律的内容:
3、适用范围: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 、互不 ,在形成配子时,彼此 ,分别进入到不同的 中,结果产生 种配子,比例 。
独立
沾染
分离
配子
两
1:1
2、实质:
杂合子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分离定律
1、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出显性性状
最普遍的现象
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
2、不完全显性
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举例:紫茉莉花色的遗传
红花
白花
粉花
红花
粉花
白花
1 : 2 : 1
有点像融合遗传,如何验证呢?
验证分离定律,让子一代粉花自交
3、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个体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既为共显性
血型 基因型 红细胞上的抗原 显隐性关系
B
AB
O
A
IAIA、IAi
A
IA对i为完全显性
IBIB、IBi
B
IB对i为完全显性
IAIB
A,B
IA与IB为共显性
ii
无
隐性
A型血和B型血的夫妇生出来的小孩可能的血型有哪些?请以具体的遗传图解说明。
思考
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F1表现型
介于两个亲
本间的性状
①显性②隐性
显性性状
两个亲本性
状同时表现
①红花②粉花③白花
①红毛②混花毛 ③白毛
1:2:1
3:1
1:2:1
F2表现型
种类
比例
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显性的表现。
背风向阳
向风荫蔽
水毛茛
生物表型 = 基因型 + 环境条件
(内因) (外因)
拓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
对分离定律解释的验证
测交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分离定律
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