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5 08: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的植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这会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资源丰富,易得,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植物》单元属于2022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六)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范围,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及学段内容要求如下:
课程内容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年级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③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
课程内容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年级
(六)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①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
《我们知道的植物》是2017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聚焦板块:通过植物实物盆栽,学生开始走进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先是通过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将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整理。再是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辨识“蝴蝶是植物吗?”,学生再说判断理由,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寻找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 ”,意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提升对植物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植物与塑料花的不同,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
探究实践:
在种植一棵植物过程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态度责任:
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识别植物,并能说出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简单描述其特征。
【教学难点】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塑料花每组一盆、大蒜、绿萝枝条、多肉叶片、绿豆、向日葵籽等。
学生准备:每组带一盆植物用于美化教室并在课上观察(提前与班主任沟通)、学生活动手册等。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使用学具教具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实现指标 积累词汇 设计意图
聚焦: 观察教师带来的几盆盆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植物。 盆栽 了解植物在生活中很常见,能识别植物。 一级:我能识别盆栽属于植物; 二级:我想探究更多植物的奥秘; 植物 一年级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比较熟悉周围环境中的植物,通过识别植物的实物盆栽,可以快速把学生带入植物世界,开始学习。
探索与研讨: 活动一 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 2.描述植物的特征。 核心素养点:理性思维、实事求是。 班级 记录表 能说出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其特征。 我能试着说出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其特征。 一级:我能说出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 二级:我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三级:我对植物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丁香树、 小草、 绿萝、 菊花等 了解学生对植物的前概念,教师尽量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的认知,为整个单元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活动二: 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找出图中的植物,并圈一圈。 这些植物有哪些的共同特点? 石头上的蝴蝶是植物吗?为什么? 核心素养点: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图片 铅笔 能识别植物,并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我能找到图中的植物,用笔圈出它们,并试着找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一级:我能找到图中的植物,并用铅笔圈出它们; 二级:我能找到一个植物的共同特征; 三级:我能找到多个植物的共同特征。 有叶子、 会开花、 会长大、 不会动等 这个活动指向了植物与环境,通过圈画植物,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进而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比较蝴蝶与植物,用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活动三: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明理由。 核心素养点:勇于探究、批判质疑、理性思维。 植物 塑料花 1.将植物和塑料花进行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我能判断塑料花是否是植物,并说出我的理由。 一级:我能判断塑料花不是植物。 二级:我能找到一种塑料花不是植物的证据。 三级:我能找到多种塑料花不是植物的证据。 不会长大、 不会死亡、 没有生命等 通过对比植物和塑料花,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塑料花不是植物的证据,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来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拓展: 种一棵植物。 介绍植物的两种种植方法:土培和水培。 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记录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内容。 核心素养点:长期观察、尊重生命、爱护环境 学生活动手册 能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我能尝试种植一棵植物,并坚持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细心照顾植物。 一级:我能种植一棵植物。 二级:并坚持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级:我能关心、爱护植物,感受到植物给我们带来的美。 土培 水培 观察 记录 此板块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自种植一棵植物后,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坚持长期观察植物,活动手册是为了培养学生长期记录的习惯,为整个单元的后续学习有效铺垫。
【作业设计】
1.在活动手册P2的“第1周”中画好要种植的植物开始的样子。
建议:水培:大蒜、番薯、绿萝枝条等。 土培:瓜子、多肉叶片、绿豆等。
2.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每周上完科学课后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一次,把植物生长变化的特点画下来。要求:水培的植物要画出水面上和水中植物的样子;土培的植物泥土用灰色框表示,画出泥土上面植物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植物
树 花 草 蔬菜
有叶子、会开花、会长高、不会动、要浇水……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学生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认知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所以在课上经历发现植物共同特征、对比观察了植物和塑料花后,将证据意识延伸到课堂之外,种植并长期观察、记录一棵植物。本课记录的是学生自己种植的植物的生长过程。一周一次的记录将使学生逐步积累起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直接经验,渗透"植物是活'的"这一概念。一周一次的记录也将成为学生证明"植物是生物"的真实证据。本课的记录表一共有6个方框,需要学生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连续6周的生长变化过程。第一个方框,应该记录第一天种下的植物的初始情况,用示意图或照片记录,以后每隔7天记录一次。教师需要及时提醒学生,使其逐步养成按时记录的好习惯。种植植物和记录植物6周的生长变化,这是教科书设计的一条重要线索,贯穿整个单元,其目的是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指向本单元需要达成的单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