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课堂速测(含解析)——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4)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课堂速测(含解析)——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03 21: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
——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课堂速测
基础检测
一、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萨顿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研究发现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 在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发现,孟德尔假说中的遗传因子,即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行为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平行的关系。
(2)平行关系的表现
第一, 与 都作为独立的遗传单位。基因在杂交实验中始终保持其独立性和完整性,而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各期中也保持着一定的形态特征。
第二,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 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同源染色体也成对存在,同样是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
第三,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互相分离,分别进入 的配子中,结果每个配子只含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每个配子也只含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
第四,在形成配子时, 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地进入配子;同样,不成对的非同源染色体也是随机地进入配子。
(3)提出假说
根据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 提出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载体的假说,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说明 上。
2.分析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
(1)选用果蝇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的原因
果蝇是一种昆虫,它们个体小、繁殖快、生育力 、容易饲养。
(2)摩尔根的发现及眼色遗传实验
自然界野生果蝇的眼色是红色的,1910年摩尔根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他就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不论雌雄都是红眼。他再让F1的雌、雄果蝇互相交配得到F2,在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目比例是 ,并且雌果蝇全是红眼的,雄果蝇则有一半是红眼的,一半是白眼的。摩尔根还注意到,只有雄果蝇有白眼性状,雌果蝇没有此性状。
(3)摩尔根的假说
①假说的依据
人们通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果蝇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有1对同源染色体与果蝇的性别相关,称为性染色体。雌果蝇具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记为XX;雄果蝇具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记为 。
②摩尔根提出假说
白眼基因(w)是隐性基因,它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雌果蝇为XX型,必须在两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白眼基因(w)才会表现为白眼,而雄果蝇为XY型,只要这一X染色体上有白眼基因(w)即可表现为白眼。再用“+”表示红眼显性基因,亲本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根据这个假说,摩尔根成功地解释了F2中雌、雄果蝇的性状表现。
③遗传图解
(4)摩尔根实验证实的结论及意义
摩尔根的测交实验结果与他的理论预期结果完全相符,这表明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确实与性别有关,而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确实位于性染色体上。摩尔根对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又一次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同时他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一个特定基因——白眼基因(w),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 染色体上的科学家。
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可以解释孟德尔定律
1.图示分离定律的染色体基础
按照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假设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例如,控制种子形状的一对等位基因R和r在某对同源染色体上。
2.图示自由组合定律的染色体基础
假设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 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小试牛刀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所用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摩尔根在实验中所发现的新问题是( )
A.F1果蝇全是红色
B.F2果蝇出现性状分离
C.F2果蝇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D.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2.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方法及初次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分别是( )
A.假说一演绎法萨顿的蝗虫实验
B.类比推理萨顿的蝗虫实验
C.假说一演绎法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类比推理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杂交试验,所用材料是( )
A.山柳菊 B.豌豆 C.果蝇 D.蝗虫
4.果蝇是遗传实验的理想材料之一,下列分析中,不属于果蝇作为理想实验材料的理由的是( )
A.个体小 B.生活史短 C.生育力强 D.具有相对性状
5.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D.人体细胞中有少量基因不在染色体
6.下列关于摩尔根所进行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类比推理法
B.第一次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说
C.第一次发现果蝇的性染色体
D.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7.如图表示果蝇的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位置关系。该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有( )
A.0对 B.1对 C.2对 D.3对
8.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有关摩尔根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摩尔根通过人工诱变的方式,培育了第一只白眼果蝇
B.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多等优点
C.摩尔根证明该结论的过程中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D.摩尔根没有参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孟德尔和摩尔根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都发现子一代是显性性状,A错误;BC、孟德尔和摩尔根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都发现F2果蝇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BC错误;D、摩尔根的实验发现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D正确。故选:D。
2.答案:D
解析: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故选:C。
4.答案:D
解析:A、果蝇体型小,体长不到半厘米,饲养管理易,一个牛奶瓶里可以养上成百只,A正确;
B、果蝇繁殖效率高,孵化快,只要一天时间其卵即可孵化成幼虫,从卵到成虫只要10天左右,B正确;
C、果蝇生育能力强,一年就可以繁殖30代,C正确;
D、具有相对性状不属于果蝇的理想实验材料,具有易于区分的多对相对性状属于果蝇的理想实验材料,D错误。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萨顿通过观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但是没有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基因主要存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1个或2个DNA,因此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C正确;
D、人体细胞中有少量基因不在染色体上,而是在细胞质(线粒体)中,D正确。
故选A。
6.答案:D
解析:A、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A错误;
B、萨顿用类比推理法,第一次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说,B错误;
C、果蝇的性染色体不是摩尔根发现的,C错误;
D、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图中白眼基因、朱红眼基因、深红眼基因等在一条染色体上,这些基因不是等位基因。故选A。
8.答案:C
解析:摩尔根的实验中,第一只白眼果蝇的出现是自发的基因突变的结果,A项错误;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等优点,B项错误;摩尔根证明该结论的过程中采用了假说—演绎法,C项正确;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项错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