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2.3用手来测量 教学设计(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2.3用手来测量 教学设计(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10 22: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用手来测量》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两个问题:谁的青蛙跳得远?这个问题通过用纸带做比较能够得到结果。跳得最远的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这个问题用比较的方法就解决不了了,当需要用数据来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到测量这个方法了。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和长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在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通过活动,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用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拃)来测量。学生认识到“拃”是一个非标准单位,用其测量的结果具有多样性和不准确性。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同样会用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这会巩固学生对起点与终点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公平比较的理解。同时学生将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并会发现因为各人手指长度不同而导致了测量结果的不同。
教材中安排了聚焦、探索和研讨三个环节。首先,聚焦环节——让学生认识“拃”这个用手测量时特有的单位,即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称为一拃,要与“一虎口”区分开。需要学生反复实践、体会和理解。
探索环节——用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学生会互相合作,在纸带上从起点开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画一条线,首尾相连做标记。
探索环节——收集数据、做班级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学生学会用“多一点点”的词语来表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测量的单位和要测量的物体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观察数据和测量纸带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会发现用手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会变化,从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也不同,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个测量工具是有相应的测量单位的,并且这个单位要首尾相连、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得出结果。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是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过渡期,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身体的一些部位能够帮助我们测量”学生是有一定认识的,生活中小朋友可能用手臂或者脚对自己家里的物品进行过测量,但是对于“一拃”却比较陌生。所以,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反复强化学生的认知。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对此进行了分析:
认知起点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学习的动机还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也很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从点点滴滴入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并逐步内化为学习策略。
语言表达特点
一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词汇量不丰富,直观地描述事物时,需要耐心倾听,在描述中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需要纠正。学生用的词汇比较少,所以很多常用词要教给他们,有些要解释成概念。
3.预测
在本课中,“预测”这个词首次出现,小朋友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预测,他们会认为就是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只做名词解释,而是要带着他们做预测。比如,先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4.合作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但这一点正是一年级学生的弱点。对于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不太懂得合作,因此,教师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时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话、一个词上,要有具体的指导。如在活动开始前明确要求:一个人用手量,另一个人检查是否首尾相连、画线、标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并在活动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
5.做“一拃”的手势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部分学生做一拃会有些难度,总会和“一虎口”混淆,课堂上多练习,让两人互相检查,帮助同伴纠正不正确的手势。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们手的大小不同,每人的一拃都不太一样,为达到本课的目标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用手来测量》属于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中的“12.技术、工程与社会”范围,对应的课程标准中具体学段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如下: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学段 学业质量描述
1-2 年级 能从对身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借助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与现象的外在特征及构成要素,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并简要交流探究过程与结论。
因此,基于对课程标准中具体学段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以及教材与学情的认识与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科学观念:通过学习,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科学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能依据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3.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借助纸带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4.态度责任: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规范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教学难点】
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策略及方法】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很难!本课我将运用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挑战小游戏,以挑战游戏作为主线,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规范测量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学生准备:每两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记号笔。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使用学 具教具 教 学 目 标 学 习 目 标 实 现 指 标 积 累 词 汇 设 计 意 图
聚焦: 1.上节课,我们一起玩了一个“青蛙跳一跳”的游戏。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知道哪个青蛙跳得最远吗?怎么才能知道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 2.聚焦话题:测量,使比较更准确。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播放视频)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板书)。 请学生说一说手是由哪些部位组成的? 5.认识“一拃”并学会用拃来测量。 (把手张开后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离是一拃) 6.说一说、练一练相互检查、纠错。 图片 视频 手 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认识“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我能与同伴练一练、说一说什么是“一拃”并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预设:“画起跳线”“在纸带上画出青蛙跳了多远”“将纸带摆在一起,起点对齐,比一比哪个最长”。 层级一:会做一拃的手势; 层级二:在层级一的基础上能说出一拃是“把手张开后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离”; 层级三:在层级一和层级二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同伴纠正错误。 测量 拃 单位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用一小段视频,快速聚焦,引出手是一种测量工具,进而认识“一拃”。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反复说练来强化学生对“一拃”的认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探索: 1.预测: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高度,预测桌子的高度大约有几拃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挑战一:用纸带帮助测量。 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 活动要求:1.确定起点和终点;2.与桌子的高度要一致;3.用线做好标记;4.剪掉多余的纸带。 挑战二:测量纸带的长度。 播放微课用拃测量的方法。 活动提示:(1)用同一只手测量。 (2)前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 (3)量完一拃就在结尾处画线作为记号。 活动要求: (1)两人合作完成。(一人完成后,另外一名同学在纸带另一测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测量和记录。) (2)每人测量两次,做好标记。 (3)记录测量结果。分别记录在纸带和手册上。(例如纸带最终测量是4拃多,不到5拃,可记录为4+。) 4.学生开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核心素养点:勇于探索 手 纸带 课桌 记号笔 剪刀 活动手册 图片 微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借助纸带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我能与同伴合作,用纸带测量出课桌的高度。 我能与同伴合作,规范的用拃测量出纸带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层级一:能与同伴合作确定好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标记; 层级二:在层级一的基础上,裁剪后的纸带与桌子的高度一致。 层级一:能与同伴合作,规范的用拃测量; 层级二:在层级一的基础上做好标记; 层级三: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预测 紧接第一板块,先引出“预测”这个科学词汇,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不完全明白什么是预测,先让学生了解怎样去预测,然后再对桌子的高度进行比较合理的预测。让学生明白预测是要有依据的。 在探究活动中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科学规范的用拃测量的方法,直观、形象,清晰、易懂,符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 通过本环节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研讨: 选择几组测量结果有差距的纸带贴在黑板上。 2.讨论怎样比较才公平?调整纸带使起点对齐。 3.分析测量数据,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同。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 4.讨论同一个同学的一拃,为什么两次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5.研讨用拃测量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 核心素养点:批判质疑、理性思维 记录好的纸带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能依据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我能仔细观察比较纸带,思考发现的问题,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层级一:能仔细观察比较纸带; 层级二:发现问题后,能主动思考; 层级三: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预设: 1.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同; 2.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 3.是否使用了同一根手指测量; 4.是否做到了一拃紧连着一拃; 5.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等; 6.优点:方便测量; 不足: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本活动承接上一版块,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比较测量纸带时要秉承公平的原则,从起点开始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观点。希望学生在研讨中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测量是为了使比较更准确,而用手测量让比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设计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研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找出差异性,体会利用证据和想象推理解决问题。
拓展: 1.用拃测量身边感兴趣物体的长或者高。 2.思考:测量时,怎样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核心素养点:理性思维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我能规范的用拃测量测量身边感兴趣物体的长或者高。 层级一:能规范的用拃测量测量身边感兴趣物体的长或者高。 层级二:在层级一的基础上,能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层级三:能够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个板块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板 书 设 计 用手来测量 拃 首尾相连 (学生做好记录的纸带6组) 科学词汇
反思 以及 改进 措施 学生学习过程 存在的问题 改进意见及措施
【课堂作业设计】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设计了分层课堂作业,基础作业是测量课桌的高度,提高作业是用拃测量身边感兴趣物体的长或者高。使学生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同时有意识思考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