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3 11:1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校 (编号20)
学生班级 学号 小组 姓名
主编
审核
主讲
课题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笔记】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落实基础)
一、北魏的建立:
(1)时间:
(2)都城: →
(3)民族: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原因(归纳出3点):

(2)作用:
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语言: (2)服饰: (3)姓氏:
(4)联姻: (5)汉制: (6)学礼法,尊孔子。
五、改革作用:
六、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 。
※合作探究(设疑探究,解决疑难)
探究一: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下面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五则历史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495年,孝文帝下令在朝廷上“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指汉语。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降爵罢官。
材料二:鲜卑族原先把裤褶服(鲜卑族传统的服饰)作为重要场合的正式礼服,不符合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礼仪。北魏经过六年的研究设计,制定了官员的官服,同时模仿南朝的服饰,规定了妇女的服饰。
材料三:将鲜卑族原来的复音姓氏改为近似的单音汉姓,总共改了118个复姓。同时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姓氏与汉族北方的最高门第崔 、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他姓氏也与相应的汉族姓氏形成对等关系。
材料四: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其他的鲜卑族人,于是纷纷仿效。
材料五: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对官职的称呼也多有不同。孝文帝重用来自南朝的汉族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的鲜卑成份。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1)北魏何年统一黄河流域?建立时都城在哪里?后来又迁到哪里?
(2)每则材料说明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点措施,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历史作用。
※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消化)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北魏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课堂训练
1.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羌族 B.氐族 C.羯族 D.鲜卑族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或目的不包括( )
A.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准备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平城自然条件差,位置偏北
3.“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
4.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王朝( )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5.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 )
A.使用汉字 B.改汉姓 C.与汉人通婚 D.迁都洛阳
6.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7.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 )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 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 压迫少数民族为奴 ⑤向少数民族征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学习汉族文化
C.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10.如右图,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
1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2.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引自元末诗歌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⑶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1.学生独学看书,通过填空(填表)梳理基础。
2.教师应将教材整合归纳,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
教师提供素材、设置探究问题,学生对学、群学,合作探究解决;展示后教师点拨,深化
学生独自完成,教师检查、纠错。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讨论纠错,典例讲评。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讲解答题方法,点拨纠错。
【反思质疑】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成功收获:
知识缺陷:
学法反思:
激励计划: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4世纪后期 平城→洛阳 鲜卑
二、439年
三、1.气候干旱;2.粮食不足;3.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地区,不利于学习汉族文化。
四、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
五、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
六、北朝
课堂训练
1.D 2.A 3.D 4.A 5.D 6.D 7.B 8.D 9.A 10.D 11.A 12.A
13.(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
14.(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奖励耕战。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