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7.当你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甲骨文”、“殷墟”等关键词时,最可能出现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8.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厉王等三个有名的暴君,在他们统治期间共同的特点是:①贪图享乐 ②统治残暴 ③百姓怨声载道 ④治国有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历史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分封制
10.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11.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
12.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直到商王 迁都到 ,都城才稳定下来。
13.被誉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事件是
A.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 B.铁器的出现和利用
C.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船舶的使用
1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一些朝代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战国→秦 ②秦→汉 ③夏→商 ④春秋→西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走向统一 B.战争频繁 C.诸侯争霸 D.王室衰微
17.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和青铜立人像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高超。其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的作用是
A.供人观赏????????? ??B.盛器 ? C.?祭祀???? ? D.酒器
18.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灵渠的开凿 B. 铁农具的使用 C . 辕犁的制造 D. 筒车的使用
19.最近穿越剧盛行,假如你穿越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你会
A.因为参加文化考试而被授爵 B.因为从事商业贸易而暴富
C.因为邻居犯法而被连累 D.由国君任命为乡长
20.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1.下图是我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请判断这一时期是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东汉末年
22.下列哪一家的学说最受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
A.老子的道家学说 B.孔子的儒家学说
C.韩非子的法家学说 D.墨子的墨家学说
23.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创立的学派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4.秦国商鞅变法后,县令是按下列哪一种方式产生的( )
A、世代相传 B、周天子任命
C、秦国国君任命 D、考试后选取
25.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评卷人
得分
七、综合题(题型注释)
26.【古代的君主专制】( 7分)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
请回答:(1)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名称和为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2分)
(2)西汉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3)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请你列举两例。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浪网 2009年12月30日报道:由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已经结束了拍摄,将于2010年1月22日上映。激发了人们对2000多年前这位伟人的热议。右图是2006年孔子诞辰2557年前夕,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球正式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定稿。
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
请回答:
(1)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被称为“圣人”。他的思想主要有哪两部分?(4分)
(2)孔子创立了哪一学派?(2分)到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此人又提出什么主张?(2分)
(3)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哪本书中?(2分)
(4)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
(5)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简述这一制度的内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实行的什么措施?你认为这项措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4分)
29.识读战国形势图:(共8分)
回答: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4分)
A B
C D
(2)图中的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的?(1分)
(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1分)
(4)请你列举春秋时期有关楚庄王的两个成语典故。(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齐国是东方大国,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以 “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考点:齐桓公称霸。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分析理解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春秋五霸
2.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相关史实。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的关键字是水利工程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问题,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大致意思是,人们制服了水旱灾害,解决了温饱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成都平原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所以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3.A
【解析】
试题分析:甲骨文是在商朝出现的,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A错误。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变法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B、C、D都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甲骨文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理念。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孔子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故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5.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要求选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名称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6.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历史常识,周幽王曾烽火戏诸侯,所以答案选择D。
考点:历史常识
点评: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甲骨文和青铜器·甲骨文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夏商周的兴亡。夏朝经历了四百年,最后的国王桀,建造了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商朝后期政治混乱,纣王也是暴君,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表示不满,他竟派人严密监视人民的言论行动,历史上称为“道路以目”。从三朝的末代国王的统治就可以看出,都是实行贪图享乐,暴政虐民,奴役人民,镇压人民的反抗,是治国无方,所以从中得到的历史教训是作为国君应该要勤于政事,体恤爱民,方才能有牢固的统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的兴亡
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实行的制度。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办法。夏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还实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故选A。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史实。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商鞅变法的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讲到我国文字的起源。商朝人把文字可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符合题意。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文字的起源。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甲骨文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中国甲骨文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等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12.盘庚,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都城的迁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朝建立以后,都城一再迁移,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朝。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开始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
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时代
14.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之后是战国。④春秋→西周错误。故选D.①②③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东周建立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考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查考学生对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代表及其各家思想的识记,不要混淆类似的知识点,注意总结和区分。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制度的大变革,生产关系的大转变,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关系上的第一次大融合。总的趋势是由分裂到走向统一。故选A。
考点: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本题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总结和概括。考查的是识记和概括能力。需对课本基础知识认真把握。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精品,司母戊大方鼎现在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人观赏,本题选A。
考点: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青铜文化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文物,青铜器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是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回答,属于送分题。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铁农具的使用,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除了铁器的使用外,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也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19.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是从隋唐时期开始,A错误。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但尚无乡一级的行政机构。D不符合题意。商鞅为了巩固统治,在从家庭到乡里到军队都实行“连坐法”, 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秦国的法令、制度。
点评: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甲骨文的内容。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历史,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还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甲骨文与青铜器
2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题文中的图片是战国形势图,判断的依据有:出现了战国七雄;诸侯国数量比春秋时期减少,而各诸侯国面积变大。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纷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老子道家学说主张无而治、道法自然等观点。孔子主要仁政、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战战争。在战争不断的年代里,仁爱、道德、和平等思想很难得以实现,只有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封建统治者的欢迎。选C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家学说思想
点评:本地难度较大。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诸子百家学说内容的理解、还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我们知道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遭到拒绝,因为他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是在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才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才使自己更加强大。而韩非子的主张正迎合了统治者建立强大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2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选A。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县令由秦国国君任命。商鞅变法前用的是分封制,就是授民授疆土,把土地臣民分封给诸侯王,卿大夫等。被分封着享有分封土地的经济 民事 还有一定的军事权利,卿大夫死后由其嫡长子继承。实行郡县制后,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对皇帝直接负责,只是负责管理地方,收取赋税上缴国家,没有军事权利。故本题选C。
25.D
【解析】
试题分析: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位于成都西部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考点:水利工程 都江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都江堰内容的识记,知道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对当时的灌溉和农业发展的作用。
26.(1)秦朝。(l 分)郡县制(l 分)
(2)政治上: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在地主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明成祖削藩;迁都北京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秦朝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
(2)西汉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诸侯国势力,即“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在地主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明成祖削藩;迁都北京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君主专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关于秦朝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还要知道,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举措有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筑长城、焚书坑儒等。关于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还要知道,建议“推恩令”的是主父偃,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董仲舒。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学生还要知道,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锦衣卫、设立廷杖制度;明成祖设立东厂特务机关。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雍正皇帝。
27.(1)仁”的思想。
(2)儒家;孟子;“仁政”
(3)《论语》。
(4)因材施教。
(5)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的楷模
【解析】
试题分析:(1)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
(3)《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材料二出自《论语》,孔子认为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别,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是圣人,是儒家的创始人,古代是以儒家文化为其正统学说,所以拜孔子。
考点:我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孔子极其思想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根据课文所学知识和语文基础知识就可以作答。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治学态度和方法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仍具有指导意义。
28.
(1)分封制(1分)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2分)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2分)
(2)统一文字(2分)对我国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依据所学知识,图一为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其内容是: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第(2)问,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图二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文字的统一,不仅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而且对我国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西周的分封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巩固统一的措施
29.(1)A 秦国 B 楚国
C 齐国 D 燕国 (4分)
(2) 晋国 (1分)
(3)长平之战(1分)
(4)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准确观察地图是解答本问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齐国位于今天我国山东一带,C为齐国,燕国在北京一带,D为燕国,“咸阳”是秦国国都,A为秦国,楚国在南方,B为楚国。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晋国一分为三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解题过程中“赵、魏、韩三国”是关键信息,依据战国相关知识可知在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的准确认识,依据地图可知战争是发生在秦与赵国之间,据此分析可知指的是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楚庄王”,据此分析可知有一鸣惊人指的是楚庄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问鼎中原指的是楚国势力强大后,企图夺取天下。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