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附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附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5 09: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是( )
A.审美观不一样 B.用途不一样
C.气候环境不一样 D.生产技术水平不一样
7.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使用火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做熟食
8.北京人虽然还有许多和古猿的相似之处,但却被称为人,是因为( )
A、会使用火 B、会直立行走 C、会说话 D、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9.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某同学搜集了下列文物图片,可为原始社会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佐证的是( )21·cn·jy·co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 D.①②④
10.你一定吃过香喷喷的白米饭、喝过金黄色的小米粥吧。但你可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们祖先最先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蓝田人
11.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A.黑陶 B.彩陶
C.红陶 D.紫陶
12.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13.下图是原始居民房屋结构图,造成图二与图一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14.完全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等关键词符合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5.平平同学在学完七年级历史上册后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A.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B.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C.《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16.《 舌尖上的中国2》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17.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18.元谋人属于下列哪个进化阶段( )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19.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多的遗址”的是( )  21*cnjy*com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20.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2·1·c·n·j·y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21.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 )
A.粟 B.水稻 C.白菜 D.芥菜
2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下列遗址中,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3.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24.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020亿美元,⒛05年增至2万亿-3万亿美元。这一
现象出现的推动力量是( )
A.纳米科技与生命科技 B.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
C. 新能源技术与空间技术 D. 生物工程与克隆技术
25.1942年1月1日,包括美、英、苏、中四大国在内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其重要意义是( )
A.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D. 使德国处于东西两面受敌的局面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七、综合题(题型注释)
26.探究:(16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步骤一 走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图二房屋的名称各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步骤二 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事例
(2)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哪一工程?(4分)21*cnjy*com
(3)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2分)
步骤三 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2分)
(5)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2分)
27.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10分)

图A 图B
(1)图A图B别是哪个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这两处遗址位于哪里?(4分)
(2)请你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4分)
(3)这两处遗址的居民分别种植哪种粮食作物(2分)
28.洪涝灾害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0月7日我国长江三角洲受到台风“菲特”肆虐,浙江省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水灾。www.21-cn-jy.com
(1)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请你说说河姆渡先民在原始农业和房屋样式上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二: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鲧用“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水灾闹得更凶了。
(2)鲧治水没有成功,这一历史任务是谁完成的?他采取的新措施是什么?举出反映他优秀品质的成语一例。(6分)
材料三:这是修筑在岷江中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水利工程。
(3)这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水利工程?谁主持修建的?(6分)
(4)请说出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4分)
(5)你认为今天应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4分)
29.如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根据图示,说明黄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6分)
(2)你认为上述发明是否都是黄帝发明的?为什么?(4分)
(3)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还有哪些贡献?(2分)
30.如图,《吕氏春秋》记载:“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据此并结合图7回答下列问题:www-2-1-cnjy-com
(1)图7纪念的主人公是谁?他治水的方法是什么?(4分)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丰功伟业。(2分)
(3)你从他的事迹中得到什么启发?(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考证获得结论,而历史教材是后人编写与网络视频均不能作为考古的证明,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我们通常所讲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皇帝开始的,答案选A。
考点:黄帝和炎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上古时期历史人物的地位的识记,属于基础识记题。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社会演变的史实。原始社会结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谋人的史实。我们说元谋人已经是人了,最主要的根据是元谋人会制造工具,故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远古人类的史实。上述材料反映了远古人类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提高生存几率,学会了过群居生活,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房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不一样,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半坡位于黄河流域,故选C。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故选C。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史实。根据所学可知,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最基本的特点,故北京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故选D。
9.D
【解析】
试题分析: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打猎捕鱼。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历史。是对河姆渡居民生活史实的考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龙山文化的相关知识,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答案是A。
考点:地方史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住的是洞穴,答案选D。【来源:21cnj*y.co*m】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造成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故选C。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写成了《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故选C。21cnjy.com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司马迁和《史记》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故选C。2-1-c-n-j-y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河姆渡人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故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河姆渡居民。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8.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知识题。“完全形成的人” 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我国通常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约从一百八十万年前至三十、二十万年前,距今170多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属于晚期猿人。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人类的形成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着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会使用弓箭。因此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20.B
【解析】
试题分析: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和磨光的石器耕地,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所以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21.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所以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较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和磨光的石器耕地,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能种植农作物,河姆渡人种植的水稻。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工具,还不会使用铁制工具,而石器工具中最高技术就是钻孔技术,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原因。题干中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需要电子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发展,“全球“电子商务,说明全球电子商务贸易之间有联系,而这种联系靠的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意义。属于基础题。根据课本所学,1942年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6.(1)半地穴式房屋(2分),干栏式房屋(2分),地理环境的不同(气候的不同)(2分)
(2)大禹治水(2分),都江堰(2分)。
(3)孟子(2分)
(4)乱砍滥伐,环境污染,沙尘暴,雾霾等(符合题意)(2分)
(5)树立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从自我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等。(符合题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一是半穴式房屋,半穴式房屋是地穴建筑,房屋正面挖有斜坡或台阶,以供出入,屋内有灶坑,有利于取暖。这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屋高出地面,属架空建筑,上面住人。由于南北方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不同,决定了两种房屋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异。
(2)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大禹治水的故事。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指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出处:21教育名师】
(3)战国时期,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是孟子。
(4)本小题是逆向思维题,要列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反面事例。如: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等等。
(5)本小题开放性和主观性较大,可以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去思考
考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点评:本题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的识记和总结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题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主观性,需要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7.(1)A河姆渡先民 B 半坡先民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2)长江流域 温暖湿润 (干栏式 )黄河流域 寒冷干旱 (半地穴式) 冬暖夏凉
(3) 水稻 粟(小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图A属于干栏式结构,是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图B属于半地穴式结构,是半坡人房屋的特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河姆渡氏族位于长江流域,温暖湿润;半坡氏族位于黄河流域,寒冷干旱,半地穴式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小麦)。
28.(1)主要种植水稻、干栏式房屋
(2)禹堵疏结合,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战国、都江堰、李冰父子
(4)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版权所有:21教育】
(5)减少污染;增加周围的植被,提高防减灾意识;搞好水利基本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任意两点可得满分,言之有理即可适当给分)21教育网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即对中国古代先民在原始社会生产及生活的考查,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时期的先民们已经种植水稻和能够修建干栏式房屋。(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大禹治水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著名事例,依据所学可知大禹治水采用的是堵疏结合的方式,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为公的精神一直激励后人。(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文字“都江鱼嘴”可以联想到图中水利工程应该是战国时代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都江堰之所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其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优越性,即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都江堰的积极影响中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即减少污染;增加周围的植被,提高防减灾意识;搞好水利基本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29.(1)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不是。是古代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早在黄帝之前,许多发明已出现。后人在追述历史时,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在当时的杰出人物黄帝身上。
(3)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贡献。图示反映的黄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包括: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上述发明不都是黄帝发明的,是古代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早在黄帝之前,许多发明已出现。后人在追述历史时,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在当时的杰出人物黄帝身上。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还有的贡献: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0.(1)大禹。(2分)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2分)
(2)提示:大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将洪水引入大海,化水害为水利,发展了农业生产.(2分)
(3)提示:此题开放。如①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间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②大禹治水逐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③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要保护大自然,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等等。(写出其中的一点即可得分。若答案不在此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禹治水的史实。图7纪念的主人公是大禹。他治水的方法是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用一句话概括大禹的丰功伟业:大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将洪水引入大海,化水害为水利,发展了农业生产。大禹治水的启示: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间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大禹治水逐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要保护大自然,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