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7 15:5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的学说
B.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D.明朝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3.“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材料中反映我国古代哪一时期政治制度( )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明朝
4.某电视台要招聘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适合担当“法制天地”栏目主持人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5.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当仁不让于师
6.中国人的姓氏历史悠久,来源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姓世代不改,氏则过几代就可能变化。氏的来源,有的是根据居住地;有的是根据官职;有的是根据职业;还有的是根据国名。下列选项中“氏”的来源属于居住地的是( )
A.西门、南郭 B.卜、陶
C.鲁、许 D.司马、司空
7.主张“仁政”治国,按时令进山伐树,对自然资源要持续利用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8.稀世珍宝四羊方尊的发现地是( )
A.宁乡 B.澧县 C.龙山 D.慈利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0.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主张法制,加强中央集权。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感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11.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汉字是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若寻找汉字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反映了西周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3.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对其民俗风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守岁 辞旧迎新 B.扫墓 缅怀先人
C.吃粽子 龙舟竞渡 D.吃月饼 合家团圆
14.“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揭示了哪一书院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
A.石鼓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岳麓书院 D.嵩山书院
第II卷(非选择题)
15.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下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1)孟子是哪一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依据材料归纳,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二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
(2)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称作什么?他新政中的哪一经济措施体现了材料中的思想?
材料三
多谋民生之举,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心老百姓所想,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
——选自十八大报告
(3)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出现过失误,请举例说明。
16.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材料三: 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
——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
(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西周哪一制度的评价?
(2)从材料二可见, 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3) 从材料三可见,顾炎武抨击了明朝实行什么制度而败坏人才 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怎样的极端措施
(4)从以上材料可见,统治者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17.改革与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主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久已,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材料四 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世界大国崛起的必然方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也进行了一次创新型的改革.
材料五 习近平主席在广东部分地区调研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1)材料一中提到的“变法”得到哪位国君的支持?
(2)材料二中“魏主”指的是谁?
(3)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三中提到的俄国1861年的这种“转变”主要得益于哪种落后制度的废除 ?
(4)你知道材料四中提到的美国改革,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5)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村”是指哪里 农村改革的政策是?
(6)以上探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C
6.A
7.B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C
15.
(1)民贵君轻、儒家
(2)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
(3)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6.(1)分封制 (2)行省制 (3)八股取士 焚书坑儒 (4)巩固统治.
17.(1)秦孝公 (2)魏孝文帝
(3)农奴制 (4)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①要坚持改革创新; ②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④要发展本国经济等
(答出以上任一角度或符合题意均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