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弱 D.天子依附于诸侯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分封制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而鲁国国君有时不亲自去朝见周天子,且朝齐、晋的次数远远多于朝见周天子的次数,这说明了周王室地位衰弱。故选C。
点评:考查周王室地位衰弱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主要是为了( )
①争夺土地和人口 ②帮助弱国、小国发展军事力量
③争夺支配别国的权力 ④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争霸战争。故选C。
点评:考查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的目的
3.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
A.尊崇天子,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B.响应天子号令驱赶进扰的少数民族
C.尊重大王,攻打诸侯国 D.自称天子,消灭敌人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尊王攘夷”中的“王”指周天子,“夷”指少数民族,齐桓公实施的“尊王攘夷”指尊崇天子,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故选A。
点评:考查“尊王攘夷”的含义
4.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
A.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B.任用管仲为相
C.组建强大的军队 D.周天子派代表参加齐桓公召集的诸侯会盟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A、B、C是齐桓公称霸的原因;D是称霸的标志。选D。
点评:考查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5.晋文公名重耳,他曾经在外流亡多年,到过楚国,得到楚成王的帮助,离开时,他做出承诺,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定要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信守诺言,巧妙用计,大败楚军。这次战役发生在( )
A.牧野 B.城濮 C.桂陵 D.马陵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故选B。
点评:考查城濮之战
6.右图的连环画讲述了春秋时期哪位霸主的故事(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经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故选D。
点评:考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7.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社会面貌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汇来概括最为恰当( )
A.争霸 B.伐虐 C.分封 D.变法
答案: 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选A。
点评:考查春秋时期的特点
8.“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大国的称霸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故选A。
点评:考查对春秋争霸的评价
9.战国七雄中,管辖地区主要在我国今山东省一带的国( )
A.燕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今山东地区位于黄河流域的东部。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故选C。
点评: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10.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大败商纣王的战役。故①④不属于战国时期。选B。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11.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描述的现象发生在( )
A.夏朝时 B.商朝时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理解材料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地位和权势的衰弱,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故选D。
点评:考查春秋时期周王地位和权势的衰弱。
12.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有 ( )
①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③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壮大自己的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壮大自己的势力。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故选B。
点评:考查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
13.春秋时期争霸中原地区的是 ( )
A.宋、楚 B.吴、越
C.晋、楚 D.秦、楚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发展,向中原地区扩张,却遭到了北方大国晋国的有力抵抗。故选C。
点评:晋楚争霸
14.战国时期是指 ( )
A.公元前774~前476年 B.公元前475~前221年
C.公元前770~前476年 D.公元前476~前221年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前221年。故选B。
点评:考查战国起止时间
15.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 )
A.楚国 B.秦国 C.燕国 D.齐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结合《战国形势图》,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是楚国,最北的是燕国,最西的是秦国。故选B。
点评: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16.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实施的政治外交策略是( )
A.合纵 B.连横 C.和平共处 D.“挟天子以令诸侯”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战国时期,秦利用六国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故选B。
点评:考查战国合纵、连横外交策略
17.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应该关注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 ( )
A.商周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那时。争城夺地、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是常见的事,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故选D。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的特点
18.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 )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管仲改革,它使齐国富强,为称霸作了物质条件。解答时应抓住“最重要”几个字。故选D。
点评:考查齐桓公称霸
19.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管仲改革是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的重要条件.而齐桓公又是第一位霸主,勾践是最后一位霸主,故正确答案是D项。
点评:考查春秋时期几个主要事件
20.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夏朝 B.西周
C.春秋争霸 D.战国形势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上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故正确答案是D项。
点评: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
二、材料解析题
21.历史诊断与分析:
(1)小华问:“小丽.你最敬佩战国时期的哪一位历史人物 ”
小丽答道:“我最敬佩的是齐桓公,他是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小红问:“小明,你能简要地评价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吗 ”
小明答道:“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1)错误。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错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争霸过程中,统一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以设问的形式,充分再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内容和影响。解答此题要注意重要的历史人物与重要事件的影响。
点评:考查春秋第一个霸主和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
22.阅读图1书中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齐桓公任用管仲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民到于今受其赐”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2)这些措施,使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根据材料意思,齐桓公做了霸主后,社会相对安定,而齐国由于管仲改革生产发展,国富兵强,老百姓从改革和桓公称霸获得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实惠的生活条件。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管仲”,“ 受其赐”,也就是管仲改革生产发展,国富兵强,老百姓从改革和桓公称霸获得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实惠的生活条件。
点评:考查齐桓公称霸
23.图2是“战国形势图”,在认真阅读后回答:
(1)以图中提示的A、B、C、D、E、F、G的顺序将战国七雄的名称写出来?七国并立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三次战役是什么?并简述发生在战国末期那次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答案:(1)A秦、B楚、C韩、D赵、E魏、F燕、G齐。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大夫田氏,取代原来国君,建立田氏齐国,齐、燕、楚、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就是这样出现的。(2)战国时期最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3)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是由于秦国不断兼并各国土地而引起的。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试图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大夫田氏,取代原来国君,建立田氏齐国,齐、燕、楚、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就是这样出现的。战国时期最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点评: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和战国时期战役
24.识读下面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
(2)观察两幅图片,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
(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请各举出一例。你能比较出这些战争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4)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种制度是什么?
答案:(1)图一是春秋形势图,图二是战国形势图。
(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分裂成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或诸侯国数目减少)
(3)春秋:城濮之战;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春秋时期的战役其目的是争夺霸主的地位。而战国时期的战役则以兼并为主要目的。
(4)分封制。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通过图一、图二中有一些战争的进军路线及诸侯国的名称可判断出图一是春秋争霸形势图,图二是战国形势图。第(2)题关于诸侯国的变化可从数量和名称两个角度对比。第(3)(4)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为争夺霸主地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为了兼并对方;诸侯国的形成与西周的分封制密切相关。
点评:考查春秋和战国形势的不同
25.读下图,请完成:
(1)在上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2)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3)六国的合纵抗秦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
答案:(1)从上到下依次为燕、赵、齐、魏、秦、韩、楚。
(2)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连横。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通过合纵和连横的活动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霸业。
(3)秦国利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破了合纵;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战国形势图》,利用对地图上各个诸侯国的位置关系来解答此题。
点评:考查战国形势图
PAG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