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概况:生活于春秋晚期,既是一位大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
2.思想: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教育:创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倡导“温故而知新”。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4.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思想家老子
1.概况: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思想流派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道家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问题1】 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探究:(1)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
(2)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
(3)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4)墨子的“兼爱”“非攻”。
(5)韩非的法治思想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问题2】 百家争鸣中哪一家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
探究:(1)法家的思想对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最有用。
(2)①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另外,长期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②在这种形势下,韩非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代替世袭的贵族,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主张“法治”。③综上所述,韩非的思想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一、选择题
1.2010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 561年祭孔大典仪式在曲阜孔庙举行。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2.《论语》中所记载的是我国古代思想家__________的言论(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董仲舒
答案:A
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答案:A
4.(2011·山东东营)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答案:C
5.战国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韩非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答案:A
6.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 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 )。
A.孙膑 B.孔子 C.韩非 D.孙武
答案:D
二、选择搭配题
7.把下列人物前的序号填到下面相应内容前的括号里。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E.庄子 F.韩非 G.孙武
(1)(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2)(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4)( )提出“仁”的学说,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
(5)( )“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
(6)( )“兼爱”“非攻”。
(7)(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答案:(1)—G (2)—E (3)—A (4)—B (5)—D (6)—C (7)—F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学会在辩驳中相互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提高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敢于独立思考,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
重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难点: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同时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 晚期的孔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 ”即“ ”,主张“ ”。他又是一位大 ,创办 ,广收门徒,注意“ ”;他要求学习态度“ , ”、学习方法“ ”;他的言行记录在《 》中。
2、春秋末期的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认为 ,其学说记录在《 》里。
3、墨子主张“ 、 ”;孟子主张“ ”。
4、战国时期又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他认为要 ,“ ”
5、 末期 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 ,提倡 ,提出建立 的封建国家。
6、 的鼻祖 是春秋晚期的军事家,他著有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 ”是他的军事格言。
预习填写
探究板块
一 联系实际讨论解决“动脑筋”一,看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二 讨论解决“动脑筋”二,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 讨论解决: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劝导他比较合适?并请说明理由。
四 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
检测板块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以下几种主张,哪一种是老子的思想(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相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5、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是哪个军事家的名言( )
A.庞涓? B.孙武? C.韩非? D.孙膑
7、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8、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 C.各学派相互辩论
? 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注意比较第3题和第8题。
延伸板块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的新收获:
(1)“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哪位思想家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
(2)“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雨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学以致用
学后
反思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
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地图教学等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我们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
产生疑问,思考课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落
实
课
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多媒体展示孔子的图像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学以致用
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班级?
学生回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阅读教材做出回答: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学生回答:老子
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
填写表格,归纳记忆知识点。
纷纷发表言论,谈观点、看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反
思
完
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谈收获,总结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教
学
札
记
思想史本身就很难教,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要充分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要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要联系一些学生熟知的典故、成语,深入浅出,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还要注意与身边的实例结合起来。
课件22张PPT。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历史名人馆历史名人馆孔子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提出“仁”,
主张“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谦虚好学历史名人馆春秋晚期老子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道德经》道家学派
创始人历史名人馆墨子战国“兼爱”、
“非攻”墨家学派
创始人历史名人馆孟子战国反对一切战争,
用“仁政”治国;
使自然资源能够
持续利用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历史名人馆庄子战国治国要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战国时期
道家代表人物历史名人馆韩非改革;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战国末期
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历史名人馆孙武《孙子兵法》春秋晚期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兵家鼻祖
杰出的军事家历史名人馆方式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某校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儒家法家道家方式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
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方式三:自觉遵守、“无为而治”,
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
2008北京奥运迎宾语 ——五句《论语》经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本指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包含一切美德。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想一想 “仁”的主张在今天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吗?
“仁”:
孔子的主要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采用“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
强调谦虚好学
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孔子的教育名言中,哪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或指导?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些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而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
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学派和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
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领域的大变化。议一议 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最易当时统治者所采纳接受?
1.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2.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 《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练一练BA3.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 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D.《孙子兵法》是孙武的著作B C 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教育观察-----
法制园地-----
军事天地-----
自然与环境 -----孔子韩非孙武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