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6 23: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习重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万亩。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二、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探究一】:治理黄河
【活动一】: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 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为什么到汉朝黄河会泛滥?【小组讨论】秦汉之际又是什么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归纳】对森林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战争的破坏,年久失修是造成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 【探究二】:农业的进步我国考古学者曾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长安、咸阳、礼泉等地出土了西汉的犁壁,表明西汉的耕犁已安装犁壁。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起不到碎土、松土和起垄作亩的作用。装上犁壁之后,就便于翻土、碎土、起垄作亩。因此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欧洲的耕犁到了11世纪才装有犁壁,要比我国晚近一千年2.农业技术的进步①二牛抬杠法②犁壁③耧车二、手工业1.丝织业: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女主人辛追①提花机②染色技术提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漏印敷彩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金银火焰印花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寿绣”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素纱衣(仅重49克)江苏徐州市汉兵马俑博物馆复制的“炒钢”盔甲 ②“炒钢”技术3.铸铜业长信宫灯马踏飞燕4.玉器制造业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制成。 三、商业与城市东汉集市画像砖【探究三】:商业的繁荣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区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东15公里。城址较长安为小,城墙周长14公里。全城有12座城门和24条街道。宫城位于城区的北部,有南北两宫,把全城分隔为二部。城市繁荣,商业发达。 1.繁华的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特点:①规模宏大②人口众多③设施完备④市场独立2.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1)内容: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五铢”钱(2)作用:①抑制奸商牟取暴利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③实现经济的大一统●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通过学习,你知道我国两汉时期哪些科学技术成就?看谁说得多。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两汉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汉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两汉经济的发展与国家长期处于统一的局面、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科技的进步、水利的兴修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