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
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
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二、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它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很困难。对于封建社会形成,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二、教学目标1.有利因素:
本课学习的主体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巨大潜能和发展空间,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二、学情分析: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本着“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补充史料、图片、视频资料、参与故事、角色体验、史料对比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把知识浅显的呈现给学生和让学生参与来得出结论。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三、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商鞅实行的变法,对一百多年后的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又有什么影响呢?”
此导入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同时还点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四、教学过程: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生产工具的变革
2.耕作方法—牛耕的使用石器青铜铲骨耜 耒耜铁农具石器小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劳动者,你会使用哪种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呢?
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石器青铜铲廉价、粗糙、不精细、硬度不够,不耐用
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价格昂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骨耜 耒耜铁农具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牛耕的使用1.牛耕的作用
2.牛耕出现的时间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
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牛耕的使用变使用耒耜耕地(人力)牛耕(畜力)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主要采用了图片引导、小讨论、史料学习和分析对比等方法,向学生展示回顾农具发展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从而理解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史料的学习即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从较易理解的角度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来,帮助奴隶主、地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层层深入。,从生产力的提高到私田的出现,再到新剥削方式的出现,都让学生去用心体会,突破了难点,这样得出的结论对学生也是深刻的。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奴隶主,国家授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人,年年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不好过。
恰逢铁器牛耕推广,驱使奴隶开私田,开垦私田上千亩,不用交税和上供,收入多又多。
田地是多了,可问题又来了,奴隶劳动负担重,无心去劳动,开始怠工和逃跑。怎样让逃跑的奴隶回来,并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我该怎么办?情景一: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干,披星戴月去劳动,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呵呵,保密!一个奴隶主的烦恼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一个新兴地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大地主,拥有私田300亩。丰衣足食有剩余,人人都羡慕。
只是私田不合法,成天担心被没收。寝食难安心烦忧,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盼望着私田的合法化。
虽然很有钱,但是没地位,盼望做个官,也好有保障。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实现我的愿望呢?荒地开垦出租奴隶制封建制奴隶主奴隶农民国有→变→私有变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主私田增多地主荒地开垦出租奴隶制封建制奴隶主奴隶农民阶级关系变化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国有→变→私有变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主私田增多地主1.都江堰的修筑者
2.都江堰修筑的意义二、著名的都江堰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塑像岷江岷江著名的都江堰分水堰内江外江岷江岷江著名的都江堰分水堰内江外江分洪灌溉 都江堰建造于战国时期,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2008年,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考验,保卫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三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
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直接让学生找出,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这下我可放心了!土地私有可买卖,农民干活很卖力。
多打粮食多织布,官府统统给奖励。送儿前线去当兵,立了军功可做官,封官加爵好风光。想想看: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变法成功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商鞅变法秦孝公(前381—前338) 1、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2、变法前的宣传,言而有信商鞅舌战守旧贵族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变革和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投身改革。 地主农民士兵贵族3、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商鞅变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角色扮演,对变法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经济: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变)2.军事:
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军功授爵3.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变)军队战斗力增强(变)国富兵强加强中央集权(变)废除了旧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变法内容 作用 意义时间:公元前356年 在逐步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把内容和作用一一对应,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的明确。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那么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
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 治者的昏庸。
商鞅虽死,变法犹存!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成功!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最终作用的分析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正确地认识到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非常伟大、受人尊敬的。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一个地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大地主,田地800亩。租给农民去耕种,年年收成不发愁。
今年春季实在旱,百天不见一滴雨,夏天暴雨天天有,洪水泛滥淹没粮田。
秋天粮食收成差,农民租子交不上,官府催钱又催粮,今年的日子不好过。大家帮我想一想,我的日子怎么过?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课件21张PPT。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铁农具的使用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使用
范围扩大。春秋末年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巨大
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牛耕的使用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二、著名的都江堰 修筑者: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二、著名的都江堰 修筑者: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作用:防洪、灌溉二、著名的都江堰 修筑者: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作用:防洪、灌溉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今 天仍发挥着巨大 作用。战国时期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三、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出现,农业的巨大发展,新地主阶级提出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要求。商鞅变法最具代表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三、商鞅变法三、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三、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
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各国
变法使封建制度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
会形成了。思考讨论:查阅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说说商鞅
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成功。
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商鞅变法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也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后来商鞅被处死,但他的改革仍然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同步练习1.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2.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ACB4.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5.信息: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据此判断,该信息反映的是( )
A.青铜器的使用 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 D.兴修都江堰
6.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主持修筑这一水利工程的是( )
A.商鞅 B.管仲 C.禹 D.李冰 DCD7.导致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百家争鸣 B.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C.争霸战争 D.社会生产力发展
8.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主要是通过( )
A.争霸战争 B.国家变法
C.人民起义 D.诸侯分封 DB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维基百科(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法家;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