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学习任务单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学习任务单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1 08: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学习目标
1.阐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2.列表比较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异同。 3.举例说明减数分裂的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
1. 复习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复习染色体相关概念。
2. 预习减数分裂模拟活动和彩色笔或扭扭棒或橡皮泥等材料准备。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阐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1. 探究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和原因。 2. 理解染色体形态、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等生物学定义。 3. 结合有丝分裂,将减数分裂相按先后排序,并且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模式图。 4. 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和核DNA变化曲线。 学习支架1】人类有性生殖过程示意图 【问题思考1】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如何实现? 【概念形成1】 【学习支架2】1883年,比利时细胞学家贝内登详细研究了马蛔虫卵的成熟过程和受精作用,发现马蛔虫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而卵细胞与精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 【问题思考2】配子形成时染色体数目是否减半? 【概念形成2】 【学习支架3】有丝分裂过程复制和分裂次数;科学家取出生一天,一天半,两天……一直到28天的雌性小兔,解剖出卵巢,观察比较卵母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我们开展类似研究。 【问题思考3】猜想并并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分裂相细胞显微照片,思考减数分裂过程复制几次和分裂几次? 【概念形成3】 【学习支架4】德国动物学家亨金发现,无膜翅红蝽(2n=24)第一次细胞分裂(MI)时,染色体开始呈现一种环状,共有12个环状物(24个染色体)。第一次细胞分裂使得这些环状物互相分开,形成的半环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 【问题思考4】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 【概念形成4】 【学习支架5】1901年,蒙哥马利做了大量观察。他发现有一个物种,染色体数为14(7对),且不同染色体间的形态差异很大。 【问题思考5】尝试解释什么染色体发生配对? 【概念形成5】 【学习支架6】雄性笨蝗的性染色体仅一条X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这条染色体只能呆在一极。笨蝗还有一对异形的同源染色体。Canother统计了300多个后I期的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那对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接近1:1。 【问题思考6】解释并说明配对染色体的分离有何特点? 【概念形成6】 【学习支架7】已经归类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4个细胞分裂相,4个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分裂相。 【问题思考7】结合有丝分裂,将以下减数分裂相按先后排序。 【概念形成7】 【任务二】列表比较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异同。 1. 利用橡皮泥或扭扭棒或彩色笔,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同时关注纺锤体、中心体等其他细胞结构在分裂中等变化 2. 列表比较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异同。 【学习任务二】列表比较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异同。 1. 利用橡皮泥或扭扭棒或彩色笔,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同时关注纺锤体、中心体等其他细胞结构在分裂中等变化 2. 列表比较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异同。 【学习支架8】 利用橡皮泥或扭扭棒或彩色笔,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同时关注纺锤体、中心体等其他细胞结构在分裂中等变化。 【问题思考8】活动建议:按下暂停键,预计10分钟左右。模型制作可以从前期I开始。用好活动提示单:1. 需要几种颜色橡皮泥?2. 如何区别不同的染色体?3. 同源染色体分开后,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颜色是否需要保持一致4. 着丝粒分裂后到两条染色体颜色一致吗?5. 进入减数分裂时,有姐妹染色单体吗?6. 需要画几个纺锤体?7. 纺锤体的方向一致么? 【概念形成8】 【学习支架9】一对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 【问题思考9】从减数分裂异常探索唐氏综合征如何形成? 【概念形成9】 【学习支架10】精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比较 【问题思考10】精卵细胞形成过程比较有何区别? 【概念形成10】
【任务三】举例说明减数分裂的意义。 1. 阐述减数分裂对维持物种染色体恒定、增加子代多样性的原因。 2. 探究唐氏综合征形成等机制。 【学习支架】减数分裂过程细胞示意图。 【问题思考】减数分裂的意义。 【概念形成】
推荐的学习资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比较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