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 课件(共18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 课件(共18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6 18:4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
白色金鱼草
红色金鱼草
粉色金鱼草
最高的小麦与最矮的杂交
子代麦穗高度“折中”
孩子的长相总是既像爸爸又像妈妈
“融合遗传”假说(19世纪以前)
格雷戈尔·孟德尔(奥地利,1822-1884)
在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数学专业
8年时间致力于豌豆杂交实验
1865年,发表论文《植物杂交实验》
“融合遗传”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学习准备 阅读教材,说一说:为什么豌豆是遗传学的好材料。
严格自花闭花授粉,天然纯种;
花冠的形状便于人工杂交操作;
具有多个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
生长期短、籽粒数量多,且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植物人工杂交
人工去雄
(花粉未成熟时)
套纸袋
再套纸袋
人工授粉
学习准备 思考:如何在实现“植物人工杂交”的同时,又可以防止非目标花粉的干扰。
发现问题
×
黄子叶
绿子叶
黄子叶
亲本P(母本 、父本 )、子代(F1、F2)
杂交×、正/反交
性状、相对性状、表型
( )
( )
显性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F1
隐性性状
发现问题
×
黄子叶
绿子叶
黄子叶
亲本P(母本 、父本 )、子代(F1、F2)
杂交×、正/反交、自交
性状、相对性状、表型
性状分离:在杂种的后代中,显性性状和
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 )
( )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3 : 1
比例
P
F1
F2
黄子叶
绿子叶
6022 2001
数量
任务一 思考分析:体细胞与配子中基因的数量与遗传分配规律
性状由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控制,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分别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它们互为等位基因;
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F1体细胞内有两个不同的基因,各自独立、互不融合;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P
F1
F2
黄子叶
绿子叶
黄子叶
黄子叶
绿子叶
6022 2001
数量
( )
( )
AA
3 : 1
比例
aa
配子
A
a
Aa
配子
A
a
Aa
A
a
AA
Aa
Aa
aa
F1可产生两种携带不同基因的配子(A、a),且数目相等,其比例为1:1。
提出假说
遗传图解规范书写
×
黄子叶
绿子叶
黄子叶
黄子叶
绿子叶
AA
3 : 1
aa
P
F1
配子
A
a
Aa
A
a
Aa
A
a
AA Aa Aa aa
Aa
F2
比例
配子
F1
黄子叶
黄子叶
×
F1可产生两种携带不同基因的配子(A、a),且数目相等,其比例为1:1。
遗传图解规范书写
×
黄子叶
绿子叶
黄子叶
AA
aa
P
F1
配子
A
a
Aa
Aa
F2
F1
黄子叶
A a
A
a
AA 黄子叶 Aa 黄子叶
Aa 黄子叶 aa 绿子叶
黄子叶 :绿子叶 = 3 : 1
雌配子
雄配子
F1可产生两种携带不同基因的配子(A、a),且数目相等,其比例为1:1。
验证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
测交亲本
测交子代
F1黄子叶
绿子叶
黄子叶
绿子叶
Aa
aa
配子
a
Aa aa
A
a
预期比例
1 : 1
测交: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可反映待测亲本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104 103
数量
F1可产生两种携带不同基因的配子(A、a),且数目相等,其比例为1:1。
性状由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控制,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分别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它们互为等位基因;
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F1体细胞内有两个不同的基因,各自独立、互不融合;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任务二 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上述假说。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融合,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等位基因中的一种,另一半的配子带有等位基因中的另一个。
揭示结论:基因的分离定律
“颗粒遗传”——遗传学精髓
Aa
A
a
配子
1 :1
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
纯种糯性(b)水稻的花粉+碘液→红褐色
纯种非糯性(B)水稻的花粉+碘液→蓝黑色
×
子一代 F1
纯种糯性
纯种非糯性
方案:取F1花粉若干,滴加碘液后制片用显微镜观察。
Bb
B
b
花粉
1 :1
结果:约一半数量为蓝黑色(含B花粉),另一半数量为红褐色(含b花粉)。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回顾科学史,你认为孟德尔能成功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原因有哪些?
幸运的选择——豌豆材料;
良好的学识背景和实验热情——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然科学的实验结果;
科学缜密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
严谨坚毅的科研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856-1863年,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奥地利,圣托马斯修道院);
1865年,孟德尔发表论文《植物杂交实验》(奥地利,布隆自然科学研究会);
1884年,孟德尔因病逝世。
1900年,3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科研工作中意外发现了“沉寂”35年之久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并一致承认遗传学定律这一伟大发现应该属于孟德尔;
1900年,另一位遗传学家将孟德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入教材并极力推广。
白色金鱼草
红色金鱼草
粉色金鱼草
任务三 请设计遗传学实验,探究金鱼草的花色遗传是否具有“颗粒遗传”的特性?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已知亲本金鱼草均为纯合子。
(假设:白色由D基因控制、红色由d基因控制)
×
Dd
DD
dd
测交亲本
F2
F1粉红色
红色
F1
Dd
粉红色
DD Dd dd
白色 粉红色 红色
1 : 2 : 1
预期结果
Dd
dd
测交子代
预期结果
Dd dd
粉红色 红色
1 : 1
方案1
方案2
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不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共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IA 红细胞膜上必存在A型抗原
IB 红细胞膜上必存在B型抗原
i 红细胞膜上没有A、B抗原
复等位基因
对孟德尔定律的补充和发展
决定
基因
决定
性状
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分离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相对性状
性状分离
决定
课堂小结:概念模型
基因型
构成
纯合子
杂合子
构成
表型
(稳定遗传)
(性状分离)
决定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