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说课稿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一、说课标
《校园里的动物》属于《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这一模块。一年级在这一领域学习内容要求方面是“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以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在学业要求方面“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结合动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动物的异同;能概括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对常见的动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在教学提示方面,首先教学策略建议“合理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以及校园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校园寻找动物;指导学生借助多种工具观察各类生物,开展基于观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可指导学生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观察和感知动物,学习使用放大镜辅助观察。”其次,在学习活动建议上“运用能识别生物的信息化手段,观察、识别校园或中常见的动物;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绘制不同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受不同动物。”
二、说教材
《校园里的动物》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本单元中,教材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备受关注的大型动物转移到了比较熟知的小动物。在第一课《我们知道的动物》的学习后,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 ”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工具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三、说学情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认知零碎的、不成结构。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
并且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内容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已有经验的保障下,学生对于校园动物的寻访和探究,一定会改变他们原有对于校园动物那些的认知,从以前只对校园动物的身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转移到对校园动物结构特点与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体会。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
四、说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2.初步了解校园里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二)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校园动物的知识和经验判断。
2.学生能在观察中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及运动特征,并记录。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能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学生愿意与同伴分享有关校园动物的观察发现。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目标
学生在寻访校园动物的过程中能初步感受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在观察中,能保护身边的动物,初步具有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中能利用简单工具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及运动特征,初步了解校园里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难点:学生通过校园动物的实地寻访,初步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六、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深入了解掌握动物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实践观察活动中让学生使用棉签、放大镜及其使用方法。
2.观察发现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动物,探究激发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求知欲,并知道动物的观察方法。并且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记忆动物的形态与结构,并形成概括和归纳能力。
3.示范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动物的形态与结构特征,通过模型或者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态与结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知识。
4.综合应用法
通过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和项目,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动物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和方式。
(二)学法:
实验操作法: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实地观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 (播放ppt)它们会在我们校园里出现吗 我们的校园里还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并引导学生 使用“我在校园XX建见过XX”(预设:学生会不分季节性和环境差别,举例一些在现阶段本校园中无法找到的小动物,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
2. 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们认识吗?如果认识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课件展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科学地寻找和观察我们校园里的小动物。(板书课题)
(二)准备:如何寻访
1.提问:校园里这么多的小动物,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并观察呢
这个环节可以分成先后四个层次来进行讨论,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好准备。
(1)怎么找?(轻轻的、不打扰动物)
在教室可以进行模拟寻访,学生表演,播放相关视频,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于一些难以接近的小动物如何观察,如蝴蝶、蜈蚣等;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并引导和强调使用适当工具(放大镜)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找到后观察什么?
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观察动物的身体特点、活动情况;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记录的要求: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录下来,记录动物的特点,活动地点以及统计数量。
(4)如何保证安全
其一是观察者自身的安全(危险的场所和危险的动物)。其二是要保障小动物的安全(珍视生命和保护环境)。可以从提供的工具--棉签进行展开,用柔软的物体去触碰小动物。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分发到棉签、放大镜等工具,拿上笔和空白卡片列队出发,提高观察活动的正规感,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三)探索:实地寻访
[材料准备:每组4根棉签、2个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 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四)研讨:寻访发现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表、学生已经画好的小动物卡片]
1.教师张贴班级记录表,学生将自己画的动物卡片贴到场景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2.提问:你们组找到了哪些动物 分别是在哪里找到的 它们在做什么
把研讨的第一个问题中的三个小问题连起来回答和交流,注意句式的表达。
3.我们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小动物 (统计指向校园动物的多样性。)
4.举例一种小动物,提问:你觉得这种小动物有可能还会在校园的什么地方生活着 (让学生初步感知校园同种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和基本的生活环境。)
5.哪些预测的小动物果然找到了,哪些小动物没有找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对于季节性、生活环境、观察方法等方面的反思。)
(五)拓展:兴趣延伸
1.关于这些校园小动物,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们来猜猜整个校园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那整个市区呢?整个中国呢?整个地球呢?
3.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惜它们,保护他们。八、活动手册
在寻访校园动物的活动中使用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让学生用简图来校园里的动物 记录寻访到的校园动物,学生需要将动物画到方框中。简图记录的要求比较低,因为记录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只要能画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形态即可,不需要像第一课那样细致,但也要保证真实。允许学生用拼音或文字对图片进行辅助性的描述,如在哪个地方发现的动物,它在做什么等。当然也可以直接用简笔画来表示动物的生活环境,如在蜘蛛旁边画上草丛。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都可以采用。
在记录表中有8个空白方框,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画8种动物,而是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找到几种动物就画几种,画不下的也可以在边上画,注意不可将想象中可能存在在校园中的动物画进去,也不要找到却没有画,一定要实事求是。在记录表下面一行里统计填写找到了几种动物,是对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也让学生意识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
九、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