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课件 (含教案 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课件 (含教案 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5 21:24:13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 1、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强大的诸侯通过争夺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争霸? 吴王阖闾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1、春秋五霸春秋争霸形势图2、齐桓公争霸1、位置优越
2、管仲改革

3、正确策略 (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根本原因)①、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改革军制(“尊王攘夷”,扩充疆界。)国富兵强管仲什么是“尊王攘夷”呢?
实行“尊王”有什么好处呢?称霸标志:召集诸侯会盟想一想说一说结果: 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晋文公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一大强国称霸方式:城濮大战3、晋文公争霸晋军猛冲楚军 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动脑筋改革。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结果: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军晋军退避三舍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一鸣惊人春秋战国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4、吴越争霸小讨论5、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消极:积极: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秦魏赵燕齐楚韩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1、七雄并立二、战国七雄桂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魏、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战 国2、主要战役身穿甲衣的战国骑兵和战国兵器长平之战三、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春秋晋楚争霸战国秦赵兼并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确立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确立秦统一六国的趋势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诸侯争霸使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加速破坏了王室的权威,旧的奴隶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更大,战况更加的惨烈。秦国在争霸战争中越来越强大,最终统一了中国。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史书记载: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人,真够狠的!史书记载未必可靠。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秦将白起手下至少要有八十多万人。他上哪儿找那么多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智慧大舞台一、选择题1.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纸上谈兵这一典故出自下列哪场战争?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友 D.长平之战AD二、判断题:1、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三、成语大搜索 战国时期两大国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
秦,时而事楚。因而产生了一个形容在列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
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
齐桓公带兵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迷了路,管仲提出建议,让一匹
老马走在前面,果然找到了路,这就是成语 的典故。 课堂练习×√朝秦暮楚老马识途数典忘祖 管鲍之交 老马识途 一鸣惊人
朝秦暮楚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一鼓作气 两败俱伤
唇亡齿寒 鞭长莫及 不耻下问 打草惊蛇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东施效颦
亡羊补牢 买椟还珠 画蛇添足 门庭若市
舍本逐末 大公无私 一字千金 三令五申
上行下效 狡兔三窟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请同学比赛说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与春秋战国历史相关的成语拾录:小活动:比一比战国气象
历史上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种说法见于史记。
?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而实际上战国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战国七雄首都?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 楚国——郢城(今湖北省江陵纪南城) 燕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 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 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秦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
?
战国七国的疆土地理地理位置可以用一幅对联来说明
东南西北上中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图解历史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第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本文尝试通过故事,轻松突破难点
看图阅读“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回答问题:
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军事设施。史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sì)为妾。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后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guó)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 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属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企图招集兵马时,却无人来救,都城镐(hào)京沦陷,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自此,历时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西周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请回答:
1.周幽王为何知道烽火点燃,诸侯必至?
2.周幽王想让褒姒所生的儿子继承王位,这符合当时的宗法制吗?为什么?
3.上述现象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4.你认为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参考提示:
1.诸侯因为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交纳各种贡赋等。
2.宗法制:宗法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大宗、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褒姒所生的儿子是庶子,不能继承王位。
3.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有的诸侯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各诸侯国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与俘虏等,还要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4.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西周末年,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势力的膨胀;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因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他们就不会死心踏地的为政府效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春秋时,宗法制趋于崩溃,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时有发生.但根本原因是周幽王的政治腐败。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P31: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内容。
1、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三大霸主:
(1)(齐国)齐桓公——第一个霸主
措施: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2)(晋国)晋文公---------------------------------------------
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的一场战役是:城濮之战。 争夺中原霸主之位
(3)(楚国)楚庄王 --------------------------------------------
3、战国七雄:
(1)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重要的战役:①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②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一、春秋争霸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①前提: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
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
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古文今说(8分)
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摘自《史记》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1分)
(2)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3分)
? (3)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哪一年?洛邑是今天什么地方?(2分)
(4)平王为什么辟(避)戎寇?(2分)
(1)春秋时期。(1分)(2)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2分)(3)公元前770年 洛阳(2分) (4)因为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西周灭亡。(2分)
☆☆☆▲◆材料解析(9分)
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2分)
(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5分)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2分)
?(1)春秋。(1分)(2)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以“尊王攘夷”口号,发展齐国势力。(5分)(3)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首先称霸。(2分)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烽火戏诸侯》片段后问: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结果怎样?
二、新授
由于周幽王的昏庸,导致了西周的结束,东周开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一篇章——东周的开始
师: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东周又分春秋战国时期。〖屏幕显示〗
第二篇章——春秋争霸
春秋霸主的说法不一,一般来说,有三位。〖屏幕显示〗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 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2.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 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 "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二)、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
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联系齐国改革,让学生思考:“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看书、总结、思考、找到二者的共同点,明白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2.城濮之战 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学生介绍城濮之战情况。 补充:“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和战略) 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归纳要点:(1)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 (2)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展开讨论作用(学习古人诚信的态度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3.楚庄王称霸 讲述“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故事。
4.吴越争霸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 问: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投影《卧薪尝胆》图。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由一个学生手持自制卡片“卧薪尝胆”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5.思考: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第三篇章: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屏幕显示〗
1.战国的形成:(幻灯片展示)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指导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小字部分,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知道孙膑所起的作用。
3、长平之战有关的成语是什么?(纸上谈兵)
同学们来表演一下“纸上谈兵”小话剧(角色有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由教师用卡片展示人物角色)
旁白: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不下,秦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括,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当。我等应以守为攻,耗其士气,以待其自退。 赵括:(漫不在乎)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没有听说秦军最怕我赵括吗?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请放心,我一定不辱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 (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颇 (连连摇头) 旁白:赵括到了前线,不顾廉颇劝阻,全线出击,落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自己被射杀,40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秦军,大多数被秦军坑杀。赵括的一时之勇,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4.学生自己反思“纸上谈兵”的历史教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事不能眼高手低;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等。
同学们的这场表演非常精彩,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之一。此后赵国力量严重削弱。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讲述了春秋战国时的争霸和战争史实,它们之间又有些不同。(幻灯片展示)
四、谈收获:
五、课堂小结:出示历史歌谣,小结本课。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幻灯片展示)
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
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
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六、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板书设计:
    春秋(前776-前476年):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东 周
    战国(前475-前221年):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