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遗传与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遗传与进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9 12:0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孟德尔在做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时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对接受花粉的豌豆花,仍需进行套袋处理
B.在F1的花粉尚未成熟时对其进行人工去雄并套袋处理
C.选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
D.将F1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是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2.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玉米籽粒的非甜与甜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纯种的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非甜玉米果穗上均为非甜玉米籽粒,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甜籽粒对非甜籽粒为显性性状
B.甜玉米果穗上有甜玉米和非甜玉米籽粒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C.若子代的非甜玉米单独种植,则果穗上可能会出现甜玉米籽粒
D.无论是甜玉米的果穗还是非甜玉米的果穗上的种子都只有杂合子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桶及两种不同颜色彩球来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本实验装置可模拟孟德尔假说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总数必须相等
D.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搅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4.豌豆是两性花,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某科研工作者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豌豆间行种植,另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玉米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分别收获豌豆和玉米的矮茎(隐性性状)植株上所结种子继续播种,长出的植株将表现为( )
A.豌豆和玉米均有高茎和矮茎
B.豌豆都是矮茎,玉米高茎和矮茎均有
C.玉米都是矮茎,豌豆高茎和矮茎均有
D.豌豆和玉米的性状分离比均是3:1
5.绵羊的有角和无角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基因型为HH的个体均为有角,基因型为hh的个体均为无角,基因型为Hh的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现让有角羊和无角羊杂交,子代的情况不会出现(  )
A.公羊全部为有角,母羊全部为无角
B.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
C.公羊全部为有角,母羊中有角:无角=1:1
D.公羊和母羊均为有角:无角=1:1
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具有相对性状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假说的内容之一是“性状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决定”
C.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测交实验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演绎推理的内容
7.某种植物的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三组杂交实验,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亲本性状 子一代性状
一 腋生×腋生 腋生
二 顶生×腋生 顶生、腋生
三 顶生×腋生 顶生
A.杂交组合一的亲本和子一代均为纯合子
B.杂交组合二的子一代性状分离比为1:1
C.根据杂交组合三可以判断腋生是隐性性状
D.杂交组合三的子一代顶生植株自交后代中顶生植株占3/4
8.将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两者数量之比为 1:1),种植在试验田 1;将另一批基因型为 Bb 和 bb 的玉米种子(两者数量之比为 1:1),种植在试验田2。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5:1、7:9 B.5:3、9:7 C.3:5、7:9 D.7:1、8:1
9.“假说—演绎法”一般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上述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遗传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是在豌豆杂交、F1自交和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问题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假说内容
C.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属于发现分离定律过程中实验检验环节
D.孟德尔对于分离现象提出假说的关键是“F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
10.猫的毛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 控制白色、A1控制大色斑、A2控制小色斑、A3控制黑色。某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复等位基因之间具有连续的显隐性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及比例
白色 大色斑 小色斑 黑色
① 白色(Ⅰ)×白色(Ⅱ) 75% 25% 一 —
② 小色斑(Ⅲ)×大色斑(Ⅳ) — 50% 25% 25%
③ 小色斑(V)×小色斑(Ⅵ) ? ? ? 25%
A.根据组合②可判断A1>A2>A3
B.组合③的亲本小色斑个体基因型相同
C.Ⅱ×Ⅳ所得子代中白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50%
D.Ⅰ×V所得子代中小色斑个体所占的比例为50%
11.水稻的非糯性(D)和糯性(d)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非糯性水稻的胚乳和花粉(雄配子)含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水稻的胚乳和花粉(雄配子)含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表述正确的是( )
A.理论上丙图可产生数量相等的D、d两种配子
B.能正确表示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甲和乙
C.甲图中的D与D,乙图中的d与d,丙图中的D与d都是等位基因
D.甲乙杂交得到F1后,用碘液鉴定F1的花粉,蓝黑色∶橙红色=3∶1
12.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马的毛色性状的遗传仍然遵循分离定律
B.F1随机交配,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发生了性状分离现象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淡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有两种基因型且淡棕色:棕色=1:1
13.鼠的毛色(黑色和白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为鼠的毛色的遗传图解,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号与2号的基因型不同
B.4号与7号的基因型相同
C.4号一定是杂合子,5号一定是纯合子
D.F1的结果表明发生了性状分离
14.又是一年芳草绿,随着天气变暖,玉兰花竞相绽放。北方玉兰花的花色主要有白色、紫色、粉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以下三种杂交组合方式:
组合一:粉色×紫色→681粉色,679紫色;
组合二:粉色×白色→305粉色,310白色;
组合三:粉色×粉色→112紫色,238粉色,109白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是aa,紫花个体的基因型是AA
B.紫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紫花植株
C.紫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后代全部是粉花个体
D.可用组合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15.下列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属于“假说”内容
B.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丝粒的分开而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
C.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验证”
16.现有两种番茄,一种是红色果,一种是黄色果。红、黄色果实由一对等位基因进行控制。用两株红色果番茄A和B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了红色和黄色番茄。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与红果纯合子进行杂交来鉴定子一代中红色番茄基因型
B.可通过与黄果纯合子进行杂交来鉴定子一代中红色番茄基因型
C.亲代中的两个红色果番茄一个是纯合子一个是杂合子
D.子一代中出现黄色番茄是变异或者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二、多选题
17.桑蚕卵色由基因B、b控制,B基因表达产物使其发育为黑色,b基因表达产物使其发育为褐色。卵细胞质中不含等位基因,桑蚕卵细胞质内有大量B或b基因产物,直接决定后代的表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F1可能为黑色
B.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F1相互交配,F2均为黑色
C.若某子代桑蚕为黑色,则这只桑蚕的双亲至少有一个是黑色
D.若两只桑蚕均为黑色,则它们杂交产生的子代也均为黑色
18.用甲、乙两个小桶和标注了D、d的小球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桶内的小球模拟在生殖器官中产生的配子
B.甲乙两小桶中的小球数量要相同,且每个小桶内标注了D、d的小球数量也要相同
C.每次抓取小球记录后需放回原小桶中,以保证每次抓取时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相等
D.每次抓取前要充分搅动,以保证随机性
19.豌豆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所结种子的子叶有黄色也有绿色。现有甲、乙、丙三个品种豌豆植株,进行如表实验(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组别 亲本处理办法 所结种子的性状及数量
黄色子叶 绿色子叶
实验一 将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409粒 0
实验二 将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0 405粒
实验三 将甲植株的花去除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 396粒 0
实验四 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297粒 101粒
A.实验三中,甲植株接受乙植株花粉后不需要再次进行套袋
B.仅通过实验四就能推断出子叶的显隐性
C.若让实验三的子代与丙植株进行杂交,理论上后代表型及比例与实验四大致相同
D.取等量实验三与实验四黄色子叶种子进行混合种植,子代中约有5/12为绿色子叶种子
20.已知果蝇长翅和残翅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具有亲子代关系的甲乙两管果蝇,其中甲管果蝇既有长翅又有残翅,乙管果蝇只有长翅(甲乙两管统计的果蝇数量均足够多)。由于忘记贴标签,现在不知道甲管果蝇是亲代,还是乙管果蝇是亲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管中的长翅果蝇一定含有纯合子
B.不管哪一管果蝇为亲代,乙管中的果蝇均为杂合子
C.不管哪一管果蝇为亲代,残翅都是隐性性状
D.可用乙管果蝇相互交配的实验结果判断哪管果蝇为亲代
三、非选择题
21.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某同学用豌豆该性状做了如下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孟德尔总结遗传规律时,其中的实验验证部分,相当于 (填“实验一”或“实验二”)。子叶颜色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其中 子叶是显性性状。
(2)在实验一中,亲本黄色子叶(丁)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其F1代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 ,其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3)实验二中亲代P的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杂交的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传粉→再套袋,套袋的目的是 。F1代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亲本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 。
(4)已知一批基因型为DD和Dd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种子所占的比例为 。
2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雄性不育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不断刷新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举世瞩目。请分析回答:
(1)水稻(2n=24)是禾本科植物,在我国有野生种、引进种:杂交种等水稻品种用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在育种研究中,对水稻进行基因组测序要测 条染色体中DNA的碱基序列。
(2)安农S-1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籼稻(水稻的一个品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该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与9种常规雄性可育系进行正反交,得到的F1均为雄性可育。据此可推出有关该雄性不育基因的两个结论是: 。
(3)另有一个水稻品系,其雄性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基因型为mm的个体表现为雄性不育,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M基因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产生可育雄配子。通过转基因技术将M基因与雄配子致死基因A、蓝色素生成基因D一起导入基因型为mm的个体中,并使其插入一条不含m基因的染色体上(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D基因的种子呈现白色)。如图:
①图中基因型为mmADM的个体自交时(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子代种子的表型及比例为 ,这种转基因改良品系的显著优点是 。
②要成功得到转基因个体(mmADM),先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研究人员准备在已插入M基因的运载体(如下图)中再插入A、D融合基因。他们分析发现A、D融合基因拼接处存在XbaI的识别序列,为使基因表达载体中A、D融合基因和M基因都正确表达,应
在A、D融合基因两端添加 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并用 两种限制酶对运载体进行酶切。
23.荷兰垂耳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下表 是三组亲本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注意:每一组的亲本都不只一对)请分析 回答问题:
亲本组合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双亲均为白毛 双亲中一方为白 毛,另一方为黑毛 双亲均为黑毛
子代表现型和数量 黑毛 0 555 720
白毛 860 333 69
(1)根据表中第 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显性性状是 。
(2)第二组亲本中黑毛兔的基因型为 ,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3)第三组中有一对黑毛兔交配产下一只白毛兔,若它们再生一只小兔,这只小兔是黑毛的几率为 。
(4)研究发现,这种兔的长毛(HL)与短毛(HS)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雄兔中HL对 HS为显性,雌兔中 HS 对 HL 为显性,雄兔和雌兔的显 隐性关系刚好相反,该相对性状的遗传 (填“是”或“不是”)伴性遗传,判断理由是 。一对杂合雌雄亲本杂交,后代长毛和短毛的比例为 。
24.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通常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选取A、B两棵植株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二:将植株B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三: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序上。
上述三组实验,各雌花序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的颜色数如下表所示:
实验 黄色玉米粒 白色玉米粒
一 587 196
二 0 823
三 412 386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人工授粉前需要对雌花序进行 处理,其目的为 。
(2)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 色玉米粒。
(3)如果用G代表显性基因,g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 。实验一所得的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 。
(4)写出实验三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基因型、表型及相应比例) 。
25.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母本是 ,操作①叫做 。
(2)操作②叫做 ,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 ,其目的是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3)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该实验得到的F1性状表现为 ;让F1植株自交得F2,在F2中出现了高茎对矮茎,这一现象叫作 。
(4)孟德尔选用F1与 (“高茎”或“矮茎”)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其后代表型及比例,验证了F1能产生含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详解】A、对接受花粉的豌豆花,仍需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A正确;
B、孟德尔在做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F1自交,故不需要进行人工去雄并套袋处理,B错误;
C、选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正、反交,通过比较正交和反交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控制豌豆花色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以及是显性还是隐性,C正确;
D、将F1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是对提出的关于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进行的验证,D正确。
故选B。
2.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纯种的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非甜玉米果穗上均为非甜玉米籽粒,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说明非甜为显性性状,A错误;
B、非甜为显性性状,设非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则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甜玉米果穗上结出甜玉米是由于甜玉米自交产生的,结非甜玉米籽粒是由于其接受了来自非甜玉米的花粉,不能称为性状分离,B错误;
C、子代非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若子代的非甜玉米单独种植,则基因型为Aa的植株果穗上可能会出现甜玉米籽粒,C正确;
D、甜玉米果穗上的玉米基因型可能是Aa(杂交结果)或aa(自交结果),非甜玉米果穗上的玉米基因型可能是AA(自交结果)或Aa(杂交结果),D错误。
故选C。
3.C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用甲乙两容器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容器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C、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雄、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雄、雄配子,每只小桶中两种彩球数目要相等,但甲、乙两桶的彩球 数不一定要相等,A正确,C错误;
B、随机抓取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可以模拟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抓取的两个小桶内的彩球组合,可以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D、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原桶中混匀后才可进行下一次抓取,这样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
4.B
【分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只能自交,玉米自然状态下既有杂交也有自交。
【详解】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不会杂交,只能自交,所以隐性性状(矮茎)植株上获得F1的性状仍然是矮茎;玉米自然状态下既有杂交也有自交,玉米的花粉可自由掉落到别的玉米植株上,如果玉米自交,则隐性性状(矮茎)植株上获得F1的性状是矮茎;如果是杂交,则高茎的花粉落在矮茎植株以后获得F1的性状是高茎,所以矮茎豌豆和矮茎玉米上的种子继续播种后,豌豆将全部是矮茎,玉米高茎和矮茎均有,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D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让有角羊和无角羊杂交,能够出现三种杂交组合:①有角羊(HH)×无角羊(hh),②有角公羊(Hh)×无角母羊(Hh),③有角公羊(HH)×无角母羊(Hh)。
【详解】A、若有角羊(HH)与无角羊(hh)杂交,子代公羊(Hh)全部为有角,母羊(Hh)全部为无角,A错误;
B、若有角公羊(Hh)与无角母羊(Hh)杂交,则子代中HH:Hh:hh=1:2:1,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B错误;
C、若有角公羊(HH)与无角母羊(Hh)杂交,则子代中HH:Hh=1:1,公羊全部为有角,母羊中有角:无角=1:1,C错误;
D、根据ABC的分析,有角羊和无角羊杂交,子代不会出现公羊和母羊均为有角:无角=1:1,D正确。
故选D。
6.A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A正确;
B、孟德尔做出假设之一是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并未与染色体联系在一起,B错误;
C、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与隐性纯合子杂交),C错误;
D、测交实验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实验验证的内容,D错误。
故选A。
7.B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根据杂交组合三:顶生×腋生→全为顶生,说明顶生是显性性状,腋生是隐性性状,若用D/d表示控制顶生和腋生的一对相对性状,则杂交组合三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杂交组合二:顶生×腋生→顶生:腋生=1:1,为测交的结果,杂交组合二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杂交组合一: 腋生×腋生→全为腋生,杂交组合一中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
【详解】AC、若用D/d表示控制顶生和腋生的一对相对性状,根据杂交组合三:顶生×腋生→全为顶生,说明顶生是显性性状,腋生是隐性性状,腋生×腋生→全为腋生,说明杂交组合一中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子一代为dd,即杂交组合一的亲本和子一代均为纯合子,AC正确;
B、杂交组合二:顶生×腋生→顶生:腋生=1:1,为测交的结果,杂交组合二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这不是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
D、杂交组合三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子一代顶生植株的基因型为Dd,子一代顶生植株自交后代中顶生植株(DD、Dd)占3/4,D正确。
故选B。
8.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豌豆的自由交配是自交,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交配,可能是自交,也可能是杂交。
【详解】由题意知,豌豆的基因型是Aa和aa,且比例是1:1,因此豌豆间行种植后,其自交后代中隐性个体aa的比例=1/4×1/2+1/2=5/8,显性个体=1-5/8=3/8,故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3︰5;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1:1,玉米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1∶3,因此玉米间行种植后,自由交配后代中隐性性状bb=3/4×3/4=9/16,显性性状=1-9/16=7/16,故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7:9,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以假说为依据,预期测交实验结果的过程。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就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后代。
④实验验证:比较测交实验的实际结果与演绎推理的预期结果,如果一致,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否则假说是错误的。
⑤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是在豌豆杂交、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问题,A错误;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B错误;
C、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属于发现分离定律过程中实验检验环节,能够证明F1产生了比例相同的两种配子,C正确;
D、孟德尔并未提出等位基因以及同源染色体等相关概念,D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详解】A、由题意可知,组合②小色斑(Ⅲ)为A2-、大色斑(Ⅳ)为A1-,小色斑(Ⅲ)×大色斑(Ⅳ)子代大色斑(A1-):小色斑(A2-):黑色(A3-)=2:1:1,因此
组合②小色斑(Ⅲ)为A2A3、大色斑(Ⅳ)为A1A3,所以A1>A2>A3,A正确;
B、由A分析同理可推出组合③小色斑(V)、小色斑(Ⅵ)均为A2A3,即亲本小色斑个体基因型相同,B正确;
C、同理可得白色(Ⅱ)为AA1、大色斑(Ⅳ)为A1A3,故杂交后代为AA1:AA3:A1A1:A1A3=1:1:1:1,白色占50%,C正确;
D、Ⅰ为AA1、V为A2A3,杂交后代为AA2:AA3:A1A2:A1A3=1:1:1:1,小色斑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D错误。
故选D。
11.A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丙图为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理论上,丙图可产生数量相等的D、d两种配子,A正确;
B、图甲和乙均为纯合子产生配子的过程,不涉及等位基因的分离,图丙为杂合子产生配子的过程,涉及等位基因的分离,因此能正确表示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丙,B错误;
C、甲图中的D与D、乙图中的d与d都是相同的基因,丙图中的D与d是等位基因,C错误;
D、甲乙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Dd,F1产生的花粉种类及其比例为D∶d=1∶1,因此用碘液鉴定F1的花粉,蓝黑色∶橙红色=1∶1,D错误。
故选A。
12.C
【分析】分析题中信息:“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随机交配,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可知马的毛色的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
【详解】A、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可判断马的毛色性状的遗传仍然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F1随机交配,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该现象属于性状分离,B正确;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淡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2×1/2=1/4,C错误;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现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 D正确。
故选C。
13.D
【分析】据图可知,黑色鼠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色鼠,即发生了性状分离,故黑色为显性,且亲代均为杂合子,白色为隐性。
【详解】AD、鼠的毛色(黑色和白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据图可知,黑色鼠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色鼠,即发生了性状分离,故黑色为显性,且亲代均为杂合子,即1号与2号的基因型相同,A错误,D正确;
BC、4号和5号生出6号为白色,说明4号和5号肯定为杂合子,而7号是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BC错误。
故选D。
14.A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根据题意,玉兰花的花有紫色、粉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粉色×粉色112紫色,238粉色,109白色,即后代中紫色;粉色:白色=1:2:1,可知粉色为杂合子,紫色和白色均为纯合子,但不能确定紫色和白色谁是显性纯合子或谁是隐性纯合子,A错误;
B、紫花植株是纯合子,故紫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紫花植株,B正确;
C、紫花个体和白花个体都是纯合子,故紫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后代全部是粉花个体,C正确;
D、粉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紫色:粉色:白色=1:2:1,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A。
15.A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属于“假说”内容,A正确;
B、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B错误;
C、一般而言,同种生物的生物体产生的雌配子的数量比产生的雄配子的数量少,C错误;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演绎”内容,D错误。
故选A。
16.B
【分析】常用的鉴别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有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植物用自交法最简便。
【详解】A、红、黄色果实由一对等位基因进行控制,用两株红色果番茄A和B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了红色和黄色番茄,说明黄色番茄为隐性性状,且两株红色果番茄A和B都为杂合子,如果用D/d表示,则红色果番茄A和B的基因型均为Dd,不能通过与红果纯合子(DD)进行杂交来鉴定子一代中红色番茄(D-)基因型,A错误;
B、黄果纯合子的基因型为dd,让其与子一代中红色番茄(D-)交杂,可以根据子代的表型和比例来判断子一代中红色番茄基因型,B正确;
C、红、黄色果实由一对等位基因进行控制,用两株红色果番茄A和B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了红色和黄色番茄,说明黄色番茄为隐性性状,且两株红色果番茄A和B都为杂合子,C错误;
D、红、黄色果实由一对等位基因进行控制,用两株红色果番茄A和B杂交,子一代中出现黄色番茄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7.BCD
【分析】由桑蚕卵细胞质内有大量B或b基因产物,直接决定后代的表型可知,子代桑蚕卵色由母本基因型决定。
【详解】A、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当母本含有基因B时,F1为黑色,A正确;
B、子代桑蚕卵色由母本基因型决定,让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如果含B的个体做母本,卵细胞内含有B基因表达产物则胚胎发育为黑色,F1表现黑色;如果含b的个体做母本,卵细胞内含有b基因表达产物则胚胎发育为褐色,F1表现褐色。若F1相互交配,则F2表现为黑色或褐色,B错误;
C、若某子代桑蚕为黑色,则这只桑蚕的双亲可能为均为褐色的杂合子,C错误;
D、若两只桑蚕均为黑色但是基因型可以是bb,此时它们杂交产生的子代为褐色,D错误。
故选BCD。
18.ACD
【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原理: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每次抓取的彩球一定要放回原桶中,一个桶内的不同颜色的小球数量一定相等,每次抓取前要摇晃小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下次抓取小球的随机性。
【详解】A、两个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桶内的小球模拟在生殖器官中产生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A正确;
B、由于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因此甲、乙两小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要相同,但每个小桶内标注了D、d的小球数量要相同,B错误;
C、每次抓取小球记录后需放回原小桶中,以保证每次抓取时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相等,即D或d被抓取的概率相同,C正确;
D、每次抓取前要充分搅动,目的是让小球充分混合,保证下次抓取小球的随机性,D正确。
故选ACD。
19.B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子叶的黄色和绿色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将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后代只有黄色子叶,说明甲植株为黄色纯合体;将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后代只有绿色子叶,说明乙植株为绿色纯合体。将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及甲与乙杂交,后代只有黄色子叶,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说明丙植株是杂合体。
【详解】A、实验三中,甲植株接受乙植株花粉后应再次进行套袋,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A错误;
B、实验四中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能说明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B正确;
C、实验三种子代基因型为Aa,丙植株基因型为Aa,杂交后性状比例为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与实验四大致相同,C正确;
D、实验三黄色子叶种子基因型为Aa,实验四黄色子叶种子中1/3AA、2/3Aa,豌豆为闭花受粉植物,混合种植进行自交,故子代中绿色子叶种子有(1/4+2/3×1/4)×1/2=5/24,D错误。
故选BC。
20.ABC
【分析】设控制长翅、残翅的基因为A、a。根据题意,若甲管(既有长翅又有残翅)是亲代,乙管(只有长翅)是子代,则长翅为显性,残翅为隐性,甲管为纯合子(长翅AA×残翅aa),乙管为杂合子(Aa);若乙管为亲代,甲管为子代,则长翅为显性,残翅为隐性,乙管为杂合子(长翅Aa),甲管长翅为AA或Aa、残翅为aa。即世代连续的两管果蝇中,乙管一定是杂合子。甲管果蝇长翅有两种可能,都是纯合子(AA)或既有纯合子(AA)又有杂合子(Aa)。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管果蝇长翅有两种可能,都是纯合子或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故甲管中的长翅果蝇一定含有纯合子,A正确;
B、据分析可知,不管哪一管果蝇为亲代,乙管中的果蝇均为杂合子,B正确;
C、据分析可知,不管哪一管果蝇为亲代,残翅都是隐性性状,C正确;
D、据分析可知,乙管无论是亲代还是子代,长翅果蝇都为杂合子,相互交配后子代都是既有长翅又有残翅,故无法判断亲子代关系,D错误。
故选ABC。
21.(1) 实验二 黄色
(2) 性状分离 DD或Dd 2/3
(3) 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D:d=1:1
(4)2/3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孟德尔总结遗传规律时,其中的实验验证部分,属于测交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比例是1:1,故相当于实验二。由实验一:黄色子叶自交得到F1黄色子叶:绿色子叶等于3:1可知,子叶颜色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其中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
(2)在实验一中,亲本黄色子叶(丁)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亲本黄色子叶的基因型为Dd,其F1代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DD或Dd,其中杂合子(Dd)所占的比例为2/3。
(3)实验二中亲代P的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杂交的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传粉→再套袋,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从而保证杂交的花粉只是由父本提供。实验二中F1代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亲本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D:d=1:1.
(4)豌豆是两性花,自然状态下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已知一批基因型为DD和Dd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即1/3DD、2/3Dd,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种子(DD、dd)所占的比例为1/3+2/3×1/2=2/3。
22.(1) 直接 12
(2)①雄性不育基因位于细胞核中②雄性不育基因是隐性基因
(3) 蓝色和白色≈1:1 根据种子的颜色即可判断育性(或答蓝色用于留种制备新的品系,白色用作制备杂交种时做母本) SpeI、EcoRI XbaI、EcoRI
【分析】题图分析:雄性不育个体mm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基因型为mmADM个体,其中含有A基因的可使雄配子致死,含M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基因D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基因D的种子呈现白色。
【详解】(1)杂交种等水稻品种用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水稻属于二倍体生物,不含性染色体,所以基因组测序需测定其一个染色体组即12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
(2)依据题干信息,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与9种常规雄性可育系进行正反交,所得的F1均为雄性可育,说明了①雄性不育基因位于细胞核中;②雄性不育基因是隐性基因,雄性可育基因为显性基因。
(3)①依据题干信息可知,A基因为雄配子致死基因,所以当基因型为mmADM的个体自交时,可以产生mADM、m的雌配子,而只能产生m的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就可以产生mmADM和mm的基因型,对应的育性表现为雄性可育、雄性不育。由于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D基因的种子呈现白色,所以,子代种子的表型及比例为蓝色和白色≈1:1,这种改良品系的优点是:可以根据种子的颜色来判断育性。
②依据题干要求,需在已插入M基因的运载体中再插入A、D融合基因,而且使基因表达载体中A、D融合基因和M基因都正确表达。已知A、D融合基因拼接处存在XbaI的识别序列,D基因和M基因的拼接处含有EcoRI的识别序列,且限制酶XbaI和SpeI所产生的的黏性末端相同,所以在切割运载体时,运载体是应用限制酶XbaI、EcoRI进行酶切,不可使用限制酶SpeI,因为若使用该酶会破坏M基因。但在A、D融合基因两端应添加SpeI、EcoRI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确保其正向连接。
23.(1) 三(或“二”) 黑毛
(2) AA和Aa
(3)
(4) 不是 控制某种安哥拉兔长毛(HL)和短毛(HS)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据表分析,第三组都是黑毛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白毛,说明白毛是隐性性状,黑毛是显性性状。
(2)由于白毛是隐性性状,故第二组亲本中的白毛是aa;若另一方黑毛,由于555:333不符合3:1,故黑毛的基因型有AA和Aa,子代中白毛aa约占3/8,3/8=XAa×1/2,故其中Aa所占的比例为3/4,则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3)第三组中有一对黑毛兔交配产下一只白毛兔,则这对黑毛兔的基因型为Aa、Aa,若它们再生一只小兔,这只小兔是黑毛的几率为3/4。
(4)由于控制某种安哥拉兔长毛(HL)和短毛(HS)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不是伴性遗传。一对杂合雌雄亲本杂交(HLHS×HLHS),子代为1HLHL、2HLHS、1HSHS,由于,雄兔中HL对 HS为显性,雌兔中 HS 对 HL 为显性,意味着雄兔中长毛:短毛为3:1,雌兔中短毛:长毛为3:1,故一对杂合雌雄亲本杂交,后代长毛和短毛的比例为1:1。
24.(1) 套袋 避免(自身和)外来花粉的干扰
(2)白
(3) Gg GG或Gg
(4)
【分析】从杂交实验示意图可以看出,实验一为植株A自交,结果为黄色∶白色≈3∶1,可确定黄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二为植株B自交,结果为白色玉米粒,可确定植株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三中植株A和植株B杂交,得到后代黄色∶白色≈1∶1,为测交实验,可进一步确定上述遗传因子组成的推断是正确的。
【详解】(1)在杂交实验过程中人工授粉前需要对雌花序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2)实验一为植株A自交,结果为黄色∶白色≈3∶1,可确定黄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
(3)根据实验一,A植株自交,子代黄色∶白色≈3∶1,说明A的基因型是Gg;F1中GG∶Gg∶gg=1∶2∶1,实验一所得的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GG或Gg。
(4)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二为植株B自交,结果为白色玉米粒,可确定植株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三杂交组合基因型是Gg和gg,遗传图解如下:

25.(1) 高茎豌豆 去雄
(2) 人工授粉 套袋
(3) 高茎 性状分离
(4) 矮茎 测交
【分析】如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矮茎植株,是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即高茎植株,是接受花粉的植株;操作①是去雄处理,该过程应在花蕊期(花未成熟)时进行。
(2)操作②是人工传粉,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3)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该实验得到的F1性状表现为高茎;F1自交得F2,F2中出现了高茎对矮茎,这一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4)为了验证了F1能产生含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孟德尔用了测交方法,即选用F1与矮茎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其后代表型及比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