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核酸是遗传物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3.1核酸是遗传物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9 20:0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核酸是遗传物质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但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噬菌体有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蛋白质外壳。下列关于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时利用的是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
B.合成时利用的是大肠杆菌中的氨基酸
C.催化蛋白质合成的酶是噬菌体中的蛋白质
D.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大肠杆菌中的核糖体
2.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遗传特点
B.若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本实验说明了DNA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
3.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或染色体DNA)被细菌细胞摄取,通过置换的方式整合进入细菌的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的基因转移过程。科学家已经发现多种细菌具有遗传转化能力,如肺炎链球菌中的R型细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遗传转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与形成
B.经遗传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具有原R型细菌全套遗传物质
C.R型细菌的转化率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DNA分子的纯度有关
D.转化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化钙可能会提高细菌的遗传转化能力
4.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过程中的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的结果说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不充分不影响实验结果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32P
5.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下图表示部分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将噬菌体置于含32P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B.若离心速度不够,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减弱
C.使用搅拌器可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
D.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DNA含有32P标记
6.下列对相关实验的原理、操作或结果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时,不同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其在滤纸条上的分布位置
B.从密封的酵母菌培养液中取部分样液,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振荡后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C.在研磨植物绿色叶片过程中添加无水乙醇是为了溶解色素
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大肠杆菌,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然后将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
7.K1 荚膜大肠杆菌可引发脑膜炎。研究小组用荧光染料 SYBRGold 标记的 PNJ18 噬菌体(DNA 病毒)分别对 K1 荚膜大肠杆菌、若干种非 K1 荚膜大肠 杆菌、若干种非大肠杆菌细菌进行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菌种 时间 Ki荚膜大肠杆菌 非K1荚膜大肠杆菌 非大肠杆菌细菌
5min 细菌表面形成清晰的环状荧光 无荧光 无荧光
10min 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但内部出现荧光 无荧光 无荧光
15min 细菌表面的环状荧光不完整 无荧光 无荧光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荧光染料SYBRGold最可能标记的是PNJ18噬菌体的DNA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DNA合成自身蛋白质
C.PNJ18噬菌体能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
D.用P标记的PNJ18噬菌体进行实验会出现相似现象
8.遗传物质的发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断接力,最终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加热致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这表明死亡的S型菌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B.用蛋白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后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这表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用DNA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沉淀放射性强而上清液几乎没有放射性,这表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将提纯出来的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喷洒在烟草叶子上,烟草出现花叶症状,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9.为确定遗传物质的种类,在艾弗里实验的基础上,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实验。从S2型大肠杆菌中提取DNA、多糖、蛋白质、脂质等物质分别与R3型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结果仅加入DNA组成功地转化了R3型大肠杆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艾弗里实验相同,该实验的自变量控制也利用了“减法原理”
B.预期实验结果是,1-3号培养基上只有R3型大肠杆菌。,4号培养基上只有S2型大肠杆菌
C.若将提取的DNA先用DNA酶处理再与R3型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则不能成功转化
D.若将S2型大肠杆菌加热杀死后再提取DNA、蛋白质等物质进行该实验,则都不能成功转化
10.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DNA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在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设计思路有共同之处
C.孟德尔和摩尔根都用到了假说—演绎法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D.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11.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是利用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无法平均分向两极
C.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亲代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0.3g/ml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分离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原始生殖细胞
②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利用了加法原理
③性状分离是子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④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⑤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且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⑥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
A.2项 B.3项 C.4项 D.6项
13.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B.艾弗里在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进行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全部有放射性
D.用烟草花叶病毒的不同物质感染烟草,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4.利用R型(无毒)和S型(有毒)肺炎双球菌进行一系列转化实验,实验处理如下图所示。①~⑤号试管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试管中的菌体分别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①、③号试管菌体的小鼠均不死亡
B.注射②、④号试管菌体的小鼠均死亡
C.通过③④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D.⑤号试管中,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15.下列有关“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R型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促使加热杀死的S型菌变为S型活菌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DNA酶处理的目的是使DNA水解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D.用“35S”和“32P”同时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正确的是(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对要加入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所进行的处理 培养基长菌情况
一 R型 - R型、S型
二 R型 蛋白酶 R型、S型
三 R型 RNA酶 R型、S型
四 R型 酯酶 R型、S型
五 R型 DNA酶 R型
①实验采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②第一、第二组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③加入DNA酶后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
④该实验说明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多选题
17.为研究某裂解性噬菌体对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小鼠肺炎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分别用等体积的缓冲液、感染复数依次为0.1、1.0、10.0的噬菌体与等量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悬液混合培养(感染复数指侵染时噬菌体与细菌个数之比,感染复数越高,细菌裂解越快),定时测定各组的细菌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研究所用裂解性噬菌体不可能是T2噬菌体
B.a组是缓冲液组,b组是感染复数为0.1的噬菌体组
C.用感染复数相对较高的噬菌体治疗小鼠肺炎会更有效
D.b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约4h后,被感染细菌开始裂解
18.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B.图乙中分别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32P的培养基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DNA
C.图乙中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能量、模板、酶等
D.图乙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登革病毒(DEN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发登革热,病毒颗粒外被脂蛋白包膜。DENV被伊蚊传播进入人体后,以胞吞的方式进入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增殖,增殖后的DENV被释放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ENV与T2噬菌体的物质组成完全相同
B.DENV与T2噬菌体侵染细胞的方式不同
C.DENV增殖时所需的模板和原料均由人体细胞提供
D.DENV遗传物质中的腺嘌呤数目等于胸腺嘧啶数目
20.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将T2噬菌体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液中进行标记
B.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则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会增加
C.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否则两种标记的实验结果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D.搅拌5min后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
三、非选择题
21.图1和图2分别是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等所做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图2中的细胞提取物是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而制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表示 ,图1中④的结果与②相同,与③和①的结果不同,由此可以推测出 ,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有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并且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 可证实该推测。
(2)图2中第1组的培养基中除了R型细菌外,还出现了S型细菌,说明细胞提取物中含有体内转化实验结论中所述的 。第5组的实验现象为 ,2~5组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 原理”。
(3)区分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是R型细菌还是S型细菌的依据是 。
22.从1865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这几十年间,人类对遗传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研究它③们的遗传功能时,发生了争议。艾弗里首次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图1实验挑战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该实验利用了 (填“减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图1中的 (填图1中的序号)物质。
(2)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两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以及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若实验结果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则可推测曲线甲代表 (填“32P”或“35S”)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情况。图2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该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3)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共同揭示了“DNA的优美螺旋”,该结构C、G含量所占比例越 (填“高”或“低”),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23.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由衣壳(蛋白质)包裹DNA分子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腺病毒主要感染动物呼吸道上皮细胞,侵染过程如图2所示。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完成增殖后,裂解宿主细胞,释放子代病毒颗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腺病毒通过 作用进入宿主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特点。
(2)有科研小组借鉴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用32P标记的腺病毒和35S标记的腺病毒,分别侵染离体培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探究腺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试分析该方案 (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 。
(3)请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腺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经处理提取的腺病毒DNA、经处理提取的腺病毒蛋白质外壳、离体培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实验基本思路 。
24.随着不同学科交叉的深入,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为证实这一问题,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作出这一假说的依据是 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 (填“加法”或“减法”)原理,即每个实验组用 法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对照组未作处理),观察加热杀死的S型菌细胞提取物(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对R型活细菌的转化活性,从而得出结论: 。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 。
②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③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 。
25.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推测,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如图1、2所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流程如图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④中,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 细菌,格里菲斯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原因是 。
(2)图2是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实验思路是 。该实验运用 “原理”控制自变量,发现只有用 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因传统观念“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阻碍,当时艾弗里等人的结论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
(3)图3是赫尔希和蔡斯用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要进行搅拌、离心等步骤,其中离心的目的是 ;该实验中需要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处理,若保温时间过长(其他操作正常),则可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若实验改用3H标记的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实验,放射性主要分布在 (填“上清液”、“沉淀物”或“沉淀物和上清液”)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C、由题干信息可知,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但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噬菌体有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蛋白质外壳,这说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时利用的是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催化蛋白质合成的酶是大肠杆菌中的蛋白质,A正确,C错误;
BD、由于噬菌体的繁殖在大肠杆菌中进行,故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时利用的是大肠杆菌中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大肠杆菌中的核糖体,BD正确。
故选C。
2.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详解】A、该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A正确;
B、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则带有标记的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B错误;
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进而通过离心使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C正确;
D、噬菌体DNA注入到细菌内,会产生许多同样的子代噬菌体,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进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3.B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 、遗传转化过程中,游离 DNA 分子(质粒或染色体 DNA )被细菌的细胞摄取,通过某种方式整合进入细菌的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该过程中存在磷酸二酯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 A 正确;
B 、经遗传转化形成的 S 型细菌,其基因组中整合了外源 DNA ,故其不一定具有原 R 型细菌的全套遗传物质, B 错误;
C 、由R型细菌转化率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DNA分子的纯度有关,S型细菌DNA分子的纯度越高,转化形成的S菌越多,R型菌的转化率越高, C 正确;
D 、转化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化钙可能会提高细菌的遗传转化能力, D 正确。
故选B。
4.A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原理: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地作用。实验原因:艾弗里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
(2)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或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用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③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详解】A、噬菌体增殖过程中模板是由噬菌体提供,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A正确;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的结果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不充分会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导致沉淀中放射性含量较高,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由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如果一开始是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只有两个能找到32P,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的量与初始噬菌体的量有关,但不管初始噬菌体的数量有多少,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可能都能找到32P,D错误。
故选A。
5.B
【分析】T2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于细菌才能代谢和繁殖,T2噬菌体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不含有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酶和场所;噬菌体进入细菌后,利用自己的DNA作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酶、场所、能量合成自己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详解】A、T2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于大肠杆菌才能代谢和繁殖,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若离心速度不够,部分原本应出现在沉淀物中的大肠杆菌会出现在上清液,导致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减弱,B正确;
C、搅拌的作用使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C错误;
D、由于只有亲代DNA两条链被32P标记,所以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DNA不含有32P标记,D错误。
故选B。
6.A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时,其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进而实现了不同的色素分离,A错误;
B、从密封的酵母菌培养液中取部分样液,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振荡后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说明有酒精产生,B正确;
C、在研磨植物绿色叶片过程中添加无水乙醇是为了溶解色素,因为光合色素能溶解到无水乙醇中,C正确;
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大肠杆菌,再用不同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T2噬菌体,然后将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进而通过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得出相应的结论,D正确。
故选A。
7.B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细胞内。由细菌内部出现荧光可知,荧光染料SYBR Gold标记的是PNJ1809-36噬菌体的DNA,A正确;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B错误;
C、PNJ1809-36噬菌体不能侵染非K1荚膜大肠杆菌和非大肠杆菌细菌,这说明其可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C正确;
D、DNA含P元素,若用P(如32P)标记的PNJ1809-36噬菌体进行上述实验,也可出现相似的实验现象:先在细菌表面有大量放射性,再在细菌内部出现放射性,最后细菌被裂解,D正确。
故选B。
8.B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将加热致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且从尸体中分离得到惑S型菌,这表明死亡的S型菌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A错误;
B、用蛋白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后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表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正确;
C、用DNA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沉淀放射性强而上清液几乎没有放射性,这表明DNA进入了大肠杆菌,若检测到沉淀中有新的噬菌体,则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
D、将提纯出来的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喷洒在烟草叶子上,烟草出现花叶症状,再从患病的叶片中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还应补充蛋白质组作为对照,才能表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故选B。
9.C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利用了“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利用了“减法原理”。
【详解】A、与艾弗里实验不相同,该实验的自变量控制利用了“加法原理”,A错误;
B、预期实验结果是,1-3号培养基上只有R3型大肠杆菌,4号培养基上有S2型和R3型大肠杆菌,B错误;
C、若将提取的DNA先用DNA酶处理再与R3型大肠杆菌混合培养,DNA被水解,结构不完整,与R3型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则不能成功转化,C正确;
D、若将S2型大肠杆菌加热杀死后再提取DNA、蛋白质等物质进行该实验,则加热杀死后再提取DNA的实验组能成功转化,D错误。
故选C。
10.A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详解】A、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错误;
B、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共同之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B正确;
C、孟德尔第一、二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果蝇眼色杂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C正确;
D、萨顿在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假说,D正确。
故选A。
11.C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因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而使得细胞失水时二者分离。
【详解】A、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是利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扩散速率也不同,从而将不同色素分离,A正确;
B、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没有纺锤丝的牵引,染色体无法分向两极,B正确;
C、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C错误;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植物细胞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分离,D正确。
故选C。
12.D
【分析】1、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减数分裂,①错误;
②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利用了减法原理,②错误;
③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③错误;
④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已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10条,④错误;
⑤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与性别决定无关,⑤错误;
⑥约翰逊提出了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⑥错误。
故选D。
13.D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只提出了S型菌内存在“转化因子”的推论,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艾弗里在S型菌的DNA中加DNA酶进行实验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减法原理,B错误;
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有放射性,C错误;
D、使用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物质(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结果RNA处理组的烟草出现相应的病斑并分离出相应的病毒,而蛋白质处理组则没有这一现象,该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4.D
【分析】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A、①、③号试管都没有活的S型菌,注射①、③号试管菌体的小鼠均不死亡,A正确;
B、②、④号试管有活的S型菌,注射②、④号试管菌体的小鼠均死亡,B正确;
C、④中加入的是S型菌的DNA,试管内出现了R和S两种菌体,而③中将蛋白质加入试管,没有转化形成S型菌,因此通过③④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正确;
D、⑤中将DNA和DNA酶混合后再加入试管,由于DNA被DNA酶水解,导致没有转化形成S型菌,D错误。
故选D。
15.B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DNA酶处理的目的是使DNA水解,用DNA酶处理组进一步说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应该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D错误。
故选B。
16.D
【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5)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实验的不同组中加入不同的酶是为了特异性地去除某种物质,采用的是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①错误;
②第二组中加入蛋白酶后,培养基中仍出现S型细菌,所以与第一组对照,能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②正确;
③第五组加入DNA酶后,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即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③正确;
④该实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④错误。
综上②③正确,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ABC
【分析】细菌在缓冲液中可通过分裂增殖,裂解性噬菌体可裂解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图中曲线是细菌增殖与噬菌体裂解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T2噬菌体专一性侵染大肠杆菌,不侵染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氏菌,A正确;
B、a组细菌数量不下降,对应缓冲液组,b组细菌数量减少最晚,对应感染复数为0.1的噬菌体组,B正确;
C、用感染复数相对较高的噬菌体治疗小鼠肺炎,可使细菌细菌数量快速下降,效果会更好,C正确;
D、b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约4h时,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细菌增殖速率等于裂解速率,在此之前被感染细菌即开始裂解,D错误。
故选ABC。
18.BCD
【分析】1、据甲图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
2、据乙图分析可知,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A、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A正确;
B、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B错误;
C、噬菌体为活细胞寄生,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能量、酶等,但模板是由噬菌体提供的,C错误;
D、图乙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CD。
19.ACD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等。病毒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不含有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酶和场所;病毒进入细胞后,利用自己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场所、能量合成自己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详解】A、分析题意,DENV的物质组成为蛋白质、RNA和脂质,T2噬菌体的物质组成为蛋白质和DNA,两者的物质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
B、T2噬菌体是将DNA注入大肠杆菌,DENV是以胞吞的方式进入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两者侵染细胞的方式不同,B正确;
C、DENV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营寄生生活,DENV增殖时所需的原料由人体细胞提供,但模板是由自身提供的,C错误;
D、DENV遗传物质为单股正链RNA,不含胸腺嘧啶,D错误。
故选ACD。
20.AC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在培养液中进行繁殖,无法在培养液中进行标记,A错误;
B、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说明被侵染的细菌破裂,会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则上清液放射性物质32P的含量会增高,B正确;
C、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如果搅拌时间不足,上清液中35S放射性会在沉淀中,其放射性受较大影响。32P正常情况是在沉淀中,因此,搅拌时间不足对上清液中32P影响不大,C错误;
D、实验中使用较多数量的T2噬菌体,这些T2噬菌体无法同时入侵寄主,搅拌5min后上清液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D正确。
故选AC。
21.(1)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 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仍为有致病性的S型细菌
(2) 转化因子 培养基中只有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 减法
(3)菌落表面粗糙的是R型细菌,菌落表面光滑的是S型细菌(菌落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
【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2、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1)格里菲思所做的第四组实验是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S型活细菌中,注射后小鼠死亡,结合前三组的结果,可得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即转化因子。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中分离出有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其后代也是有致病性的S型细菌,可以证实上述推测。
(2)图2中第1组的培养基中除了R型细菌外,还出现了S型细菌,说明细胞提取物中含有体内转化实验结论中所述的转化因子。因为第5组中起转化作用的DNA被水解掉,故第5组的实验现象是培养基中只有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
(3)S型细菌菌体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可依据菌落表面的这个特征来区分两种细菌。
22.(1) 减法原理 ①
(2) 35S 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
(3)高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用酶解法特异性地去除某种组分,单独、直接地观察各种组分的作用,利用了减法原理。磷元素存在于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中,故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是脱氧核苷酸中磷酸部位,即图中的①部位。
(2)若实验结果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处理为用放射性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图示甲组的上清液放射性高于乙组,说明甲组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组的的放射性来自32P。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证明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否则上清液32P放射性会增高。
(3)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G与C之间有 3 个氢键,而A与T之间有2个氢键,故G与C所占比例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23.(1) 胞吞 (一定的)流动性
(2) 不能 据题意可知,腺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均会进入宿主细胞,因此两组实验的实验现象相同(离心后放射性均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且子代病毒颗粒均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故无法得出实验结论
(3)取若干离体培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用显微注射器将腺病毒DNA和蛋白质外壳注入甲乙两组细胞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是否裂解(或有子代病毒颗粒产生)
【分析】分析题图:腺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通过宿主细胞膜内陷以胞吞的方式实现。
【详解】(1)由图可知,腺病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细胞膜向内凹陷包裹病毒进入细胞内部),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2)用32P标记的腺病毒意味着将其DNA带上标记,用35S标记的腺病毒意味着将其蛋白质带上标记,据题意可知,腺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均会进入宿主细胞,因此两组实验的实验现象相同(离心后放射性均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且子代病毒颗粒均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故无法得出实验结论,因此用32P标记的腺病毒和35S标记的腺病毒,分别侵染离体培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探究腺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的方案不可行。
(3)设计实验探究腺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核心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结合实验所给材料用具,实验基本思路为:取若干离体培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用显微注射器将腺病毒DNA和蛋白质外壳注入甲乙两组细胞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是否裂解(或有子代病毒颗粒产生)。
24.(1)氨基酸
(2) 减法 酶解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 大肠杆菌 C 培养(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培养(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释放
【分析】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相同数目的核苷酸具有多种多样的排列方式,使得DNA分子具有多样性,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详解】(1)20世纪20年代,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作出这一假说的依据是蛋白质具有多样性,蛋白质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即每个实验组用酶解法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对照组未作处理),观察加热杀死的S型菌细胞提取物(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对R型活细菌的转化活性,发现加DNA酶组无S型菌产生,从而得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
(3)①若要标记噬菌体,必须先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因为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噬菌体,所以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
②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说明用35S标记了蛋白质外壳,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③用32P标记噬菌体后,理论上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若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物质,可能的原因是:培养(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培养(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释放。
25.(1) S型 不能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很多物质,不能排除其他物质的作用
(2) 在每个实验组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去除掉一种物质 减法 DNA酶
(3) 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 沉淀物和上清液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图1实验④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之后注入小鼠体内能引起小鼠死亡,并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活的S型菌;由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很多物质,不能排除其他物质的作用,故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即在每个实验组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去除掉一种物质;发现只有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离心可以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图2中上清液的放射性低,沉淀物的放射性高,则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标记的同位素是32P,若保温培养时间过长,导致部分被侵染的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得离心处理后的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3H能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和DNA,若实验改用3H标记的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实验,蛋白质外壳和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DNA中都有标记,则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