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 题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教学重点 秦汉文化发展的成就、影响
教学难点 艺术与宗教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使用的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1、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2、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3、简介《史记》的写作特点。(用史实说明)4、简单说出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不同。5、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四)检测: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2.质疑、释疑:1.佛教起源于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____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_____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_____。道教尊_____为教主,称他为“_____”3.司马迁生活在______时期,著有《___》,记述了从____ 到 _____的史事,是我国____________通史。这部书的文字特色:__________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东汉的无神论思想家是___,著___(五)探究新课:一、宗教1、猜个谜—打一人物的:这个人出场后见到陌生人会自我介绍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特往西天拜佛求经。“这人是谁?他在那部作品中出现的?”2、下面我们就来从文一下西游记的画面。这组画面和我国人民所信仰的两种宗教有关请问是哪两种宗教?3、看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讲解:佛教是从泰铢天竺传来的,沿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的中原地区。4、了解佛教:佛教的创立时间、创立者、教义5、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来举些例子加以说明。6、道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呢?
二、司马迁和《史记》: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三.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四.1、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2、看图描述:下面的四个兵俑身份、年龄、姿态各不同,你能用恰当的语言分别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吗?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六)当堂训练、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七)、完成课堂作业。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组长组织学生学生汇报,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学生讨论学生讲解学生发言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学生动手设计 教师提问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教师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教师归纳总结21世纪教育网教师出示图片21世纪教育网(大屏幕显示)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出示图片赏析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际还是比较成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加上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只会顺着课本走或听从学习较好学生的意见,讨论结果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加强其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