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图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相册视频,配以古筝曲《王昭君》(创设一个历史情景,由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观看这个相册视频的同时也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古筝曲子,曲子幽怨动人,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种情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种惆怅的感觉。这首优美的古筝曲是以一个人的的名字的命名的,曲子的名字叫《王昭君》。曲子讲述了中国民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及现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找到你们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幕:单于英武凯中原,西汉求和觅安宁
1.匈奴的兴起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你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
2.统一蒙古草原
课件出示:冒顿治军图。
课件出示问题:(1)人们称冒顿单于是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2)他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 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过渡:匈奴强大起来以后,乘中原战乱之际,不段南下掠夺财物。
3. 汉高祖到汉景帝的和亲政策
(1)“和亲”的含义是什么?(“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2)汉初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引导学生回忆汉初的经济状况: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不得不对匈奴采取退让的和亲政策;)
(3)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4)这一时期的和亲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和亲是被迫的,是权宜之计,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力做保障,你就不能占据主动权)。
过渡:到了汉武帝时期,他认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骚扰,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二幕:汉武帝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峰烟
1.由“和”到“战”的转变
课件出示:汉武帝图片。
问题 (1)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如何?
(2) 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进攻,结合当时的国家实力,你会“战”还是“和”?
(教师引导)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根据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课件出示《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指导学生看书概括。(要求说出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
(过度)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的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
第三幕: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课件出示:昭君出塞图。
问题:(1)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她的身份是什么?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
学生回答:
(2)(师)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接王昭君。汉元帝为他们饯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亭。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并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了出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大家结合这幅昭君出塞图,(荒凉、寒冷、落后)假如你是昭君,你去不去?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情感教育,同时让学生感受昭君为民族和平做出的自我牺牲。
课件出示:
材料一:“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3) 结合出示的资料,分析昭君出塞的作用。
(学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汉与匈奴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总结全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我们知道了匈奴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懂得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希望同学们将来用所学知识,建设富强中国。
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二、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期的反击
3.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
测验题目:
1.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其首领的称呼为 ( )
A.国王 B.君主 C.单于 D.可汗
2.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颉利可汗 D.郅支单于
3.汉初统治者采取和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
A.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B.匈奴主动请求
C.汉高祖对匈奴恩威并重 D.汉初国力不足
4.下列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 )
A.汉高祖在白登山抵御匈奴 B.蒙恬收复河套地区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措施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 ( )
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 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7.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千古佳话。这是因为( )
①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 ②昭君和亲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昭君和亲使我国北方地区再无战乱 ④各族人民历来希望和睦友好相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历史的走向,这让年少的学生充满了指点江山、改造历史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但是在讲一个核心的时候,感情丰富的学生往往比较难接受要和平不要战争的观点,应该多加点拨,也是课后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