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董必武《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学生:阅读诗词。
教师:“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请问“胡”指古代那个民族?这个民族识何时崛起的?何时走向统一建立强大的国家?你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吗?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草原上兴起的匈奴帝国
思考: 冒顿单于是怎样统一蒙古草原的?
学生:冒顿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励精图治,严于治军,建立起一支了纪律严明的骑兵队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思考:统一对匈奴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1、生产发展;2畜牧业兴旺发达;3、手工业发达,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
(一)汉高祖:白登山下议和亲
学生阅读课文P78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和亲政策?
2、汉初为什么要实行和亲政策?
3、“和亲”能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吗?起了什么作用?如何评价?
教师:对匈奴的骚扰,西汉统治者将会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
学生: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学生: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教师: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为什么?
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匈奴贵族经常挥师南下,骚扰汉的边境;但使西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西汉国力进一步增强
思考:匈奴南下骚扰汉的边境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过渡:时光荏苒,如今已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期…….
教师:如果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位朝廷官员,面对匈奴贵族的骚扰,你会主战还是主张继续和亲呢?为什么?
汉武帝该如何打击匈奴呢?
(二 )汉武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阅读课本P78—79思考:
1、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够反击匈奴?
2、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是谁?你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3、反击匈奴的战争有几次?效果如何?
学生: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卫青虽出身奴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学生: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因勇冠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教师: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反击匈奴呢?当时西汉国力如何?这种局面是如何出现的?
1、第一次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
2、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卫青在漠北与匈奴主力相遇,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不敢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西迁
过渡: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再也不敢南下,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宁。
读史:“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书·佚名·匈奴民歌》
(三) 汉元帝:一曲琵琶镝无声
阅读教材79-80页“昭君出塞”部分,讨论回答:
思考: 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展示: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汉书》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学生:王昭君是和平的使者,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讨论 :“昭君出塞”和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西汉初和亲:汉朝国力较弱,被迫采取的求和之策,换得暂时的安宁,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昭君出塞时:汉元帝时国力强盛呼韩邪单于主动归附汉朝提出和亲,双方是自愿的交往。通过和亲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三、草原帝国的消失
阅读:材料课本79页最后一段文字,
教师:匈奴民族消失的过程
思考:今天中国56各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匈奴民族。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一位和平使者: 王昭君
两位匈奴单于 : 冒顿 呼韩邪单于
两位反击匈奴的大将: 卫青 霍去病
三位西汉皇帝: 刘邦 汉武帝 汉元帝
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汉高祖:白登山下议和亲
(二 )汉武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 汉元帝:一曲琵琶镝无声
测试评价
阅读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务干戈之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诗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声五十年”
请回答:
(1)请给材料一中的想象图一个最恰当的名称
(2)材料二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和谐局面?
(3)材料二三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他们之间的战争属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由于国力变化,匈奴与汉的关系而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打破原来的格局,力争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本科的知识结构以草原帝国的兴衰为主线,以匈奴与汉朝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高效课堂,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我更好的还原历史,系统掌握知识。
总之,体现自主学习的模式,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