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 型:新课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班超经营西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历史空间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及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冠世榴园》
教师:咱们枣庄有号称中国最大的石榴园林“冠世榴园”,这个园林始建于西汉成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石榴原产于哪里?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内地的吗? 相信学完今天这节课,你们就会找到答案。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教师:西域在两汉时期所指的是哪些区域?
学生: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展示: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从唐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玉门关、阳关之外的西域是一种什么景象?
学生:荒凉,人烟稀少。
教师:汉武帝以前,西域的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展示:《西汉疆域图》
教师:汉武帝以前,西域分布着36国,大的只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那里星罗棋布着乌孙、且弥、蒲类、疏勒、龟兹、莎车、楼兰等小国。但是就在如此荒凉的土地上,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开辟中原和西域交通的第一人是谁?
学生:张骞。
简介张骞:张骞,西汉武帝时人,中国古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向天下招募能出使大月氏的人,张骞渴望建功立业,毅然前往,成为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
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了解西域各国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友好访问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合作探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学生: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任务。
学生:成功了。通过这次出使西域,张骞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了解了西域各国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教师: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教师: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身上具有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张骞的勇敢、坚忍,不忘使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教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第二次出使却十分顺利,原因何在?
学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大败匈奴。
教师:伴随着张骞开通西域,给中原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良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等开始传入中原。
教师:这些西域特产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那么中原地区的那些技术和物质也输入到西域,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随着汉朝与西域各国交流的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西域呢?
学生: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
展示:《西汉疆域图》
学生合作,完成西域都护的小档案: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二、联结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
教师: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使者、商人沿着张骞的足迹,频繁往来。人们把这条路称之为什么?
学生:丝绸之路。
教师:为什么称之为“丝绸之路”呢?
学生: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
展示:《丝绸之路》
教师:同学们阅读阅读课本绘制出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
学生:
长安 河西走廊 今天的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
展示:《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教师:汉代的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什么运了出去,又给中远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质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各国及欧洲,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香料、乐舞等也输入中国内地。
合作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
学生: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商路,不仅使中国的商品流通世界,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传到了中国,起到了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教师:汉武帝时期,除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商人们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同学们阅读小字部分,找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
沿着海岸线
广东沿海的港口 从中南半岛南下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教师:海上丝绸之路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合作探究:在当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怎样充分利用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开发丝绸之路的旅游之源?
学生:
旅游线路一:领率西北风光:月牙泉、鸣沙山、火焰山、驼队
旅游线路二:感受厚重历史:玉门关遗址、阳关遗址、楼兰古国遗址、敦煌莫高窟
旅游线路三:品味特色美食:葡萄沟葡萄、哈密哈密瓜、新疆馕饼、羊肉串
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联结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
测验题目一: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测验题目二:
历史助学第15课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节课作了这样的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因此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二、联结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首先通过展示枣庄“冠世榴园”,提问石榴的来源从而导出新课。第一部分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带领学生了解西域的情况,然后学生合作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表格。通过合作探究“张骞出使西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来使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所在。通过介绍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磨难,让学生学习张骞勇敢、坚韧的品格。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绘制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图,合作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最后课堂小结,提炼升华环节,联系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