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
教 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史实。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音乐《1492征服天堂》,展示图片组“石榴”
教师:大家好,我来自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山东枣庄,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历史课。刚才同学们所欣赏的图片就是老师家乡的特产——石榴。(展示)同学们知道石榴原产自于何地吗?石榴原产自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这一地区在汉朝时期被称作西域。两千多年前,它越过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乘着一条银色的“飘带”来到中国,这条银色的飘带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重温古道雄关,穿越神秘丝路,再现那段辉煌的历史。
展示: 课题《“丝路花雨”——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第一自然段,了解西域的地理概念。
展示:地图《西域地理范围》
教师:千百年前,西域是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西汉前期,在这片神秘的地区一共分布着3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大都被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所控制,匈奴骑兵还不断骚扰着西汉北部边疆,严重威胁着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全。为了联合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贴出榜文,招募勇士出使西域。
展示:“榜文”
招 募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黄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骚扰,为大举反击匈奴,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榜文”,使学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张骞出使西域所背负的历史使命)
学生:朗读“榜文”
教师:一张榜文,引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凿空西域的壮举,成就了一位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英雄,他,就是张骞,我们的“丝路之魂”。
第一篇:“丝路之魂”
教师: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开始向西方未知的历程迈出了脚步。
展示: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
教师:黄沙万里,大漠驼铃,张骞西行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展示:表格“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
任务
成果
教师:被扣匈奴的十多年中,张骞被当做奴隶去放羊牧马,受到严加管制,匈奴单于还强迫张骞娶匈奴人为妻,监视、诱使他投降。但张骞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屈服。
展示:图片“持汉节不失”
教师: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此次西域之行张骞经历了一种怎样的艰辛?我们又能够从他身上感受些什么?
展示:播放视频《张骞出使归来》
说明:通过观看视频《张骞出使归来》,使学生感受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钢铁意志!敢为人先、不怕苦、视死如归。)
教师: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张骞的精神:有胆、有识、有行、有恒。张骞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对中华民族的信念,对中华民族的坚贞,对中华民族的一腔忠魂,历经千年,永存后人心中。
教师:为了进一步加强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关系,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一次踏上了西域的征程。
展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任务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成果
了解了西域情况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阅读课本83页正文第二段,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成果。
学生: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答案。
教师:如果说第一次出使西域显得那么的悲壮,那么第二次出使西域就顺利得多。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会如此顺利呢?
展示:思考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会如此顺利?”
学生:汉武帝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教师:河西走廊的收复,解除了汉王朝的西部威胁,打通了汉和西域交往的通道。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地区先后设立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保护过往的使者和商人,进一步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展示:地图“河西四郡”
教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于汉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展示:“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3页第三自然段,了解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责和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为恢复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展示:“思考”
你知道和班超有关的哪些成语?(阅读课本85页)
学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投笔从戎”(展示相关图片)、“万里封侯”
教师:班超凭借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智慧与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控制,恢复了对西域的管理。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沿着张骞、班超等前人的足迹,东来西往的使者和商人踏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 这条通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展示:“思考”
1、这条通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简述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教师:通过这条交通要道,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大量西传,并受到西方各国的极大欢迎,古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曾穿着中国制造的丝袍进入剧场,引起巨大轰动,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所以这条路被称作“丝绸之路”。
展示:播放flash“丝绸之路示意图”
教师: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将东西方两个古老的帝国连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茫茫大漠、漫天黄沙,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会经历怎样的艰辛?下面让我们通过两首诗文来感受这一路艰辛。
展示:《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
教师: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浸润着艰辛与财富,他们的足迹还曾涉入海洋: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西汉商人常出海贸易,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它就像条蓝色的飘带,在中西之间架起了一座海上桥梁,进一步加强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这条蓝色飘带和银色飘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着这条道路中西方之间进行了哪些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传承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丝路之韵”。
第二篇:“丝路之韵”
展示: “汉朝与西域商品交流” 图片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辨别出我们身边的哪些东西来自西域、哪些东西产自中原?(展示)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与西域开始互通有无,双方的经济交流加强了。(展示)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交流,同学们发现有什么特点?
说明: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通过对交流物品的比较,感受汉朝的强大和海纳百川的精神。)
学生:汉朝输入到西域的物品属于技术加工类;西域传入中原的则是天然物种类。
教师:以上比较说明了什么?
学生:汉朝科技水平比西域高,经济发达。
教师: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中西方的经济交流,促进了汉朝的兴盛。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一条“商贸之路”。丝绸之路之所以著名是由于通商,但它的更大的贡献却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展示: “文化交流”材料
大秦来的魔术艺人表演非常神奇,能吞刀吐火,屠人截马。中国的雕刻绘画艺术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汉代石雕上出现了中国所没有的狮子等图案。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北师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师:丝绸之路是文化的运河,它的不息流淌昭示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绵延不绝。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还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往来。
展示: “对话之路”材料
公元166年,大秦(罗马)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向东汉皇帝赠送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师: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友好往来,所以我们把它称作一条“对话之路”。
展示: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评价”
“商品交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东西方对话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师:驼铃声声,丝绸西去,绵延数千里的丝绸古道传播了东方古老的文化,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是一条“ 商品交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东西方对话之路。”丝绸之路彰显了汉朝开拓、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这种精神最终奠定了汉唐盛世的局面。
教师:经过岁月的洗礼古代丝绸之路早已深深湮没在历史的沙尘中。梦中,驼铃清越,悠扬地在大漠的风沙里回响,带着历史赋予它的光耀和繁华,承载着一个时代民族的骄傲,生生不息,值得人们去品味、去探索、去研究、去永久珍藏。
第三篇:“丝路之情”
教师: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呢?
展示:“献计献策”
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有哪些可以开发的价值?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1:旅游价值。因为沿途有很多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可以吸引中外游客观光旅游。
学生2:历史文化价值。显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就是永远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就像一颗尘封已久的珍珠, 等待着人们去擦拭。今天,丝绸之路所途径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让这颗古老的珍珠焕发出比昔日更加辉煌的光彩。
展示: 图片“西部开发”
教师:为了加快丝绸之路复兴,再创丝绸之路的辉煌,2012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第二届亚欧博览会”,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做了《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演讲:
展示:材料“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亚欧人民共同的荣耀。今天,我们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增强信心,开拓奋斗,携手并进,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共同建设亚欧人民的美好未来!”
——《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开发丝绸之路,重现丝路辉煌,不仅是中国人的愿望,也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我们沿着这条承载了厚重历史与光明未来的商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东西方对话之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播放音乐《梦驼铃》,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丝 路 花 雨”
——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第一篇章:“丝路之魂”
“丝路之魂”——张骞
“丝路之魂”——西域都护
“丝路之魂”——班超
“丝路之魂”——西汉商人
第二篇章:“丝路之韵”
“丝路之韵”——商贸之路
“丝路之韵”——文化之路
“丝路之韵”——对话之路
第三篇章:“丝路之情”
“丝路之情”——献计献策
“丝路之情”——西部开发
“丝路之情”——走向世界
检测题目:
本课助学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中选取了大量文字史料、历史地图、人物图片,使课堂丰富多彩,教学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学效果较好,课堂达成度较高。本课教学分成三个教学片断,第一片段“丝路之魂”,内容讲述较为详细,但最后没有进行概括,可能使学生认识不到思路之魂主要包含张骞、班超、西域都护、西汉商人四个部分,第二和第三环节也是如此,本节课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对各个环节的概括总结,部分环节处理的线条太粗,不是太细腻,今后教学中应在此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