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衡等科学家以知识、品德为重的高尚情操,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2010年9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举办第18届中国国际纸浆造纸林业展览会,有来自全国和其他63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和卖家6879名。中国国际纸浆造纸展览会始办于1987年,展会主办方美国克劳斯公司邀请了美国制浆造纸学会光临指导。当时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参展。现在在中国造纸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国际造纸展览以其历史最悠久、规模大、专业性强、国际参展商多、观众对口、研讨会水准高及实用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造纸行业的传统性专业展览。同学们看到这个案例有何感想?
思考:1、中国造纸历史最悠久,那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
2、有人说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正确吗?改进后的纸有何优点?
3、纸的发明与改进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用当今纸业发展的现实直接切入主题,可以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环节:走进造纸术
我国出写材料的发展历程
甲骨 青铜器 石壁材料
竹木简 帛书 灞桥纸
(设计意图:回顾书写材料的变化过程,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实用的造纸术,同时,通过对历史图片的展示,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促进对历史学科的学习。)
总结:竹简笨重,携带不便。帛价昂贵,不能推广。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我国纸张的普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教师:公元105年,蔡伦在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制作简单方便,造成的纸又耐用,所以很快普及。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展示:参照书中汉代造纸示意图,让学生复述造纸工艺流程 ,教师评价小结。
第一步:原料的洗涤、切割、浸渍沤制;
第二步:蒸煮、舂捣和纤维与水混合;
第三步: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
提升:后人为了纪念蔡伦,称他改进的纸为蔡侯纸。正如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评价我国“四大发明”时所说:“他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拓展:书写媒介将随电脑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无纸文书时代,新式的媒介将渐渐由磁片、磁带、晶片、光碟、快闪式记忆体等物体所取代。通讯方式经由电子邮件能快速、正确的传递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设计意图:学生的现场理性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直观表现了蔡侯纸的制作流程,有利于突破重点。)
第二环节:走入科技角
《九章算术》
过渡: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命题。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玄九章。同学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展示:《九章算术》图片
简介:全书汇集了246个应用题 及其解算方法,系统总结了先秦至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书中的分类解算方法,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它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讲名人故事的形式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
2、地动仪
教师:2009年10月27日南阳市隆重举行纪念科圣张衡逝世1870周年拜谒大典。科圣张衡和他的家乡南阳,获得了“两星一山”的殊荣,这是一项崇高的永久性的国际荣誉,是国际天文组织对伟大的科学家张衡的敬仰和对张衡家乡南阳的厚爱和敬意。张衡大名耀天际,科圣精神励万代。
思考:为什么纪念张衡?张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衡都做了哪些事情?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幕内容)
总结:东汉晚期,地震频繁,其中几次大地震,死伤很多人。那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以为是神灵惩戒,十分恐惧。科学家张衡创制了一种仪器,这种仪器能测验地震的发生,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同时根据现实来回望历史,从中悟出科学家思想的精髓。)
第三环节:访问古名医
华佗
教师:大家是否愿意学做一套健身操?
学生:观察书89页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
教师:《三国志》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禽为鸟兽之总成称”由此得名“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运动保健疗法,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
思考:华佗在医学方面还有什么贡献?
总结:华佗除了发明“五禽戏”体操,还擅长外科手术,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华佗的医学证明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张仲景
教师: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汉灵帝时举孝廉,曾任长沙太守。后弃官从医,著有《伤寒杂病论》等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自唐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张仲景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为“医圣”。
提升:在中国如果提起医圣张仲景,知道他的人恐怕远不如知道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人多,然而他对于中医药学的贡献可以说是福蔽千秋,功德无量,小到他为乡亲们治疗耳朵,发明了名扬海内外的饺子,大到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并且还在直接发挥着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的作用。可以说张仲景对于中医学的贡献,就相当于孔子对于儒家,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2010年是张仲景诞辰1860周年,虽然张仲景早已故去,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来自于他的恩泽。
拓展:(1)讲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2)介绍一个用张仲景的名字命名的药。
(3)推荐《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药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做体操等形式激发兴趣,从而深入了解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感悟华佗、张仲景的人格魅力)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歌谣梳理:
东汉蔡伦“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九章算术》了不起,均在世界创奇迹。
华佗外科是名医,“麻沸散”是好药剂,世界医学有创举,“五禽戏”来健身体。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医德高尚医术精,后人尊称为“医圣”。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张仲景为后人尊称为( )
A“画圣” B“书圣” C“诗圣” D“医圣”
2、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下列人物中,对中国古代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张衡 屈原 B宋应星 李时珍 C蔡伦 张仲景 D张仲景 李时珍
3、日本有蔡伦官,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是()
A 《九章算术》 B 《缀术》 C 《勾股定理》 D《圆周率》
制成麻沸散的东汉医学家是()
A 华佗 B 扁鹊 C 张仲景 D李时珍
板书设计:
人物
成就
影响
科技
蔡伦
改进造纸术
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数学
《九章算术》
在某些内容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天文
张衡
发明地动仪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医学
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医学体操“五禽戏”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张仲景
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的理论和治疗原则
后世尊称为“医圣”
教学反思:
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是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医学、科技方面,还是在天文、数学方面,秦汉时期,中国文化都遥遥领先于世界。通过与现实的结合,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将更深更牢,比如讲到地动仪时与汶川大地震联系起来,讲到张仲景时与一些药品的名字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