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31 09: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南朝一.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
时间: 
意义:鲜卑族的拓拔部439年 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牛耕图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南齐素来为我大敌,我准备近期大举伐齐,完成统一大 业,爱卿们意下如何?孝文帝:大臣甲:臣以为如此兴师动众,时机还不成熟。孝文帝:大臣乙:孝文帝: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么?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们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此事暂且定下,退朝!旁 白: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泥泞不堪,行军十分困难,孝文帝仍然披盔戴甲,下令继续行军。大臣甲:陛下,行军至此,人马早已疲惫不堪,万不可继续前行,望陛下三思而行。大臣乙:陛下,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些老朽实在难以忍受,弄不好死无葬身之地啊。孝文帝: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臣甲:陛下,万万不可啊,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条件再不好,也是我们的家啊,怎么能随便迁往别处呢?大臣乙:陛下,迁都可不是个小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大臣丙:陛下,我同意迁都。平城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偏北,气候干旱,所产粮食还不够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况且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迁都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虽然要耗费人力、物力。但一旦迁都成功,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旁 白:公元494年,孝文帝派拓跋澄回到平城,将鲜卑贵族全部迁到洛阳,至此,孝文帝迁都顺利完成。(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3)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迁都原因: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东周 东汉魏西晋司马炎西晋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巩固统治,如果你是孝文帝,你该怎么办?想一想? 改革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语言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孝文帝出行图北魏孝文帝改革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姓氏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制度: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礼法尊老 养老风俗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汉化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促进了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今天我们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南北朝地图东汉魏

吴西晋十六国东 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