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人教版七上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课件32PPT+学案(揭阳揭东一初刘洁梅)

文档属性

名称 【参赛作品】人教版七上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课件32PPT+学案(揭阳揭东一初刘洁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31 15:56:21

文档简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学习至此,学生已经通过认识秦、汉两朝历史初步了解建立统一的国家是大势所趋。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视频等资料入手,抽丝拔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不利因素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学起来不那么容易。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漠北战役和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展示古代中国四大美人的图片,让学生发言,讲述”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典故。导入本课有关的历史人物——昭君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1、感知匈奴:
展示《历史名人馆》:冒顿单于简介
展示材料:《西汉前期形势图》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班固《汉书·匈奴传上》
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匈奴生活状况。
2、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是冒顿单于,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思考:冒顿单于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议一议: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统一对匈奴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①.畜牧业繁盛,有“马畜弥山”之称。②.冶铸业也开始发展。 ③.在匈奴部分地区出现农耕工具。
二、两汉时汉匈关系的演变
1、汉初和亲
出示材料,依次提问,师生共同探究:汉初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西汉统治者此时拿起武器反抗会出现什么结果?该怎么办?什么是和亲?
总结:
西汉国力不强,被迫采取和亲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过渡:和亲虽然不会彻底解决匈奴的南下,但和亲给西汉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机,如“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使西汉国力不断增强,才使武帝有能力大规模反击匈奴。
2、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出示漠北大战示意图。
武帝曾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其中前两次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这不仅归功于武帝的果断决策还离不开他的左膀右臂---卫青、霍去病。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下搜集到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或简介。
(2)展示材料: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歌》
让学生带着任务(分析漠北大战的结果及影响)
总结: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但西汉国力也大为消耗。
比一比: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
总结: 西汉初期: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主动反击匈奴
变化原因:国力是否强盛
必须发展经济,使中国国力强盛,才能立足于世界。
3、汉元帝:昭君出塞
过渡语:漠北一战让双方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后来是谁重新架起两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桥梁呢?
课件展示王昭君
昭君美在哪里?(昭君出塞图)
根据史料分析: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总结:
昭君出塞意义:昭君和亲,促进了汉、匈奴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4、东汉反击匈奴(窦宪、窦固)
介绍冒顿单于,教师强调有关“匈奴”的知识点。重视双基的落实,使学生直观感受匈奴这一民族,为了解汉匈的关系做好铺垫。
使学生了解西汉初年与匈奴被迫和亲的背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使其初步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总体认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反击战,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材料使学生直观感受漠北大战的恢弘场面和战争的残酷。认识到漠北大战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同时西汉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昭君出塞”埋下伏笔。
通过对比,易于接受,帮助学生顺利攻克本课重难点。
在认识历史任务基础上强调贡献,进而理解昭君出塞对汉匈关系的意义。
课堂小结:汉匈之间的和战关系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平发展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相信我们的国家在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下面用一首歌谣来概括本课的内容:
冒顿统一北边疆
迫使汉初和亲忙。
? 大将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震四方。
汉匈和同为一家,
昭君出塞美名扬。
当堂
达标
巩固
提高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史学家翦伯赞
请回答:
1、这几句诗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
2、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3、作者对此事件持何态度?为什么?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
拓展延伸
探讨学习:如何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正确认识古代汉匈民族关系,在掌握基础知识层面上进行情感升华,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组成的复杂性。
六、预期效果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史料,学生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课件32张PPT。昭君出塞西施浣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2018-11-2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2018-11-232018-11-23 人物档案
姓名:
性别:
生活时代:
职业:
民族:
成就:男秦汉之际单于(chányú)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国家。冒顿(mò dú)2018-11-23 人物档案
姓名:卫青
性别:
生活时代:
职业:
民族:
成就:男汉武帝时期武将汉族漠北战役大败匈奴2018-11-23 人物档案
姓名:霍去病
性别:
生活时代:
职业:
民族:
成就:男汉武帝时期武将汉族漠北战役大败匈奴2018-11-23前119年卫青前119年霍去病漠北战役2018-11-23二、汉武帝反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1,条件:⑴文景之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⑵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2,
公元前127年,漠南战役 (河套平原)
公元前121年,漠西战役(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彻底击败匈奴)战思考一下: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三次战役:善于用人 国力强盛2018-11-23阅读材料: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歌》
译文:失去了祁连山,使我们丧失了良好的牧场,牲畜不能繁殖。我们是多么凄伤啊!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请回答: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其造成什么影响?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但西汉国力也大为消耗。2018-11-23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西汉初期: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主动反击匈奴
变化原因:国力是否强盛
必须发展经济,使中国国力强盛,才能立足于世界。比一比2018-11-23 汉元帝时(前33年)
,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
自亲。
——班固
《汉书·匈奴传下》考考你:
这里的“单于”是谁?
汉元帝把哪一位女子
嫁予他?呼 韩 邪王 昭 君2018-11-23 人物档案
姓名:王昭君
性别:
生活时代:
民族:
事迹:女汉元帝时期汉族汉匈和亲——昭君出塞2018-11-23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P80 )
材料二:“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P80)
(译文:到孝宣帝的时候,上承武帝奋勇攻击匈奴的余威,正碰上匈奴百年不遇的厄运……(匈奴)臣服于汉朝廷。当时边境城市安宁,牛马遍野,三代没有狗儿狂叫之类的警报,百姓不服兵役。) —班固《汉书·匈奴传下》
问:根据以上材料,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昭君和亲,促进了汉、匈奴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2018-11-23窦固、窦宪2018-11-23探讨学习:如何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2018-11-23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皇帝  D.大王

2、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为( )
A.汉武帝   B.冒顿单于 
C.汉高祖 D.呼韩邪单于 小 试 牛 刀2018-11-23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4、汉武帝是一位对匈奴态度强硬的皇帝,他曾派兵从匈奴手中夺回了(  )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2018-11-235、汉乐府有诗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首诗反映了在汉军打击下,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
A.汉高祖时 B.汉景帝时 C.汉文帝时 D.汉武帝时
6、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的将领是( )
A.张骞、班超 B.霍去病、蒙恬
C.卫青、霍去病 D.卫青、蒙恬2018-11-237、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西汉墓,墓碑上写着:“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诗中“胡汉和亲”发生在( )
A.汉武帝时 B.汉文帝时 C.汉景帝 D.汉元帝时
8、汉朝时期,王家四兄弟的情况下列说法无误的是( )
①老大被征去治理黄河 ②老二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③老三在家用提花机纺纱 ④老四利用水排浇庄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2018-11-239、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 )
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朝而言是屈辱的
C.和亲是汉朝为了暂时避免匈奴骚扰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2018-11-23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年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请完成:(1)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霍去病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2018-11-23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史学家翦伯赞
请回答:
1、这几句诗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
2、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3、作者对此事件持何态度?为什么? 作者对昭君出塞持赞许的态度。
“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此以后,汉匈关系密切,互市兴旺,往来增多,友好相处了四十年。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2018-11-23谢谢观赏!Thanks!2018-11-23一、匈奴的兴起蒙古草原2018-11-23阅读材料: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班固《汉书·匈奴传上》
请回答:匈奴族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他们追寻着水草而迁徙,没有城郭和经常居住的地方,不搞农业生产。没有文字和书籍。儿童即能骑羊,拉弓射击鸟和鼠,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兔,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弓,骑着战马。 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P77第一句);
是一个骁勇善战,善于骑射的民族。2018-11-23思考:冒顿单于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2018-11-232018-11-23议一议: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畜牧业发达
2.冶铸业发达
3.学会农耕(2)经济发展进入鼎盛时期(1)军事增强:骑兵力量强大2018-11-23历史回眸!汉朝的建立 贫弱陈胜、 吴广起义战争项羽、 刘邦起义战争
楚汉之争秦朝末期: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汉朝初期 :
公元前202年2018-11-23和汉初被迫和亲和亲:把皇室的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做妻子2018-11-23秦末汉初匈奴屡次南犯西汉国力不强,相对匈奴处于劣势对匈奴的骚扰,西汉该怎么办? 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 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2018-11-232018-11-2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知识梳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统一: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强大: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匈奴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1.和: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2.战: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武力反击。
(1)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①时间:公元前119年。
②战役:漠北战役。
③结果: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3.和:昭君出塞。
背景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概况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意义
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但是匈奴仍不断南下,威胁到西汉的安全。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汉元帝时宫女昭君出塞,有利于汉匈两族的文化交流和友好相处。汉匈之间有和有战,但友好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
【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思考】(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汉初对匈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因为国困民穷,经济萧条,全国一片荒凉。
(2)材料二中“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指什么事件? 为什么汉武帝和汉初对匈奴会采取不同的政策?
【参考答案】事件: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原因: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材料二中“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又指什么事件? 这个事件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事件: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将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意义:促进了汉匈友好相处,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4)通过汉匈之间的民族关系,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和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③像王昭君、霍去病、卫青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称颂,他们名垂千古。
【训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 )
A.蒙恬 B.汉武帝
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3.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4.秦汉时期北伐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的入侵
5.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6.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 
C.和亲是汉暂求避免匈奴骚扰而采取的措施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和睦相处的表现。
7.一位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 )
A.汉与蒙古  B.汉与突厥 
C.汉与匈奴  D. 汉与吐蕃
8.一位旅游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某纪念地拍摄了一幅纪念雕像(如右图)。你认为雕像中的两位人物是 ( )
A.冒顿单于,王昭君
B.呼韩邪单于,王昭君
C.汉元帝,王昭君
D.冒顿单于,吕后
9.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实质上是 ( )
A.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
B.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的关系
C.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D.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
(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人民过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