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1 16: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猜一猜鲜卑族北魏骑马俑鲜卑鲜卑晋西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东北地区鲜卑族拓拔部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已成趋势。拓拔珪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胡床 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 (467——499)洛阳平城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1.迁都“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孝文帝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 说汉语,穿汉服,体现了文化的融合“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体现了血缘上合二为一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孝文帝重用来自南朝的汉族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用汉制,学汉礼,体现了制度和思想上的融合背景内容影响: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措施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思维点击南北朝地图北朝:南朝: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南北朝北 魏东 魏西 魏北 齐北 周宋齐梁陈隋


一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一试身手错改正,对打勾。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