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公元纪年法,明确公元元年、世纪、年代等时间概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
2、能够看懂年代尺,明确年代尺和数轴的不同点。
3、能够正确计算两个历史事件的时间长度。
4、掌握通过列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多媒体中“年和年代、年和世纪转换”的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得出年和年代、年和世纪转换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正确计算两个历史事件的时间长度的方法,从而掌握“难得不会想简单的”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填写表格并分析讨论该怎样设计表格,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概括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2学情分析
1、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了《论语》,并掌握了“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对本课课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2、同学们已经学完七年级上册这本历史教科书,马上开始进行复习。而复习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本节课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的实用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同学们在平时已经能够计算自己的年龄,这为计算两个历史事件相距的时间长度奠定了知识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时间概念:公元元年、世纪、年代;
2、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
3、列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尤其是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后时间长度的方法。
2、列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在《论语》中我们学过这样一句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哪位同学可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呢?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得比较准确。(大屏幕显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其基本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我们已经学完这本历史教科书,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我们需要复习。复习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本课的复习活动要求大家既动脑又动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看谁做得更好。
活动2【讲授】了解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
①本节课主要包括:明确时间概念和学会知识归类两大部分的内容。(板书:明确时间概念,学会知识归类。)
②我们首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了解公元纪年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2、培养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3、掌握通过列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活动3【活动】明确时间概念
明确时间概念
①老师提问:同学们,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呢?到今年(2015年)你多大了呢?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回答自己的出生年及年龄。计算方法:2015—出生年=自己的年龄。)
②教师:同学们刚才说到的2001年、2015年都属于公元纪年。(多媒体展示):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元纪年,你知道公元元年是哪一年吗?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历史上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学生阅读,了解多媒体展示的扩展知识。(多媒体展示):
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在这一年以前的叫公元前××年,公元前常以B.C.(英文Before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在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年,公元常以A.D.(拉丁文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
③我们了解了公元纪年法中的公元元年是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两个时间概念:年代和世纪。多少年为一个年代呢?多少年为一个世纪呢?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
多媒体展示:
0~~19初年20~~2920年代
30~~3930年代40~~4940年代
50~~5950年代60~~6960年代
70~~7970年代80~~8980年代
90~~9990年代(末期)
④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除了头20年叫初年之外,你能发现年和年代转换的规律吗?
(学生分析并回答:看某一年是哪个年代,只要看这一年的十位数字,十位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⑤年和世纪的转换
公元1年——100年公元1世纪
公元101年——200年公元2世纪
公元201年——300年公元3世纪
公元901年——1000年公元10世纪
公元1001年——1100年公元11世纪
从中,你可以发现年和世纪转换的规律吗?
(学生分析并回答:年转换为世纪,只需将百位以前的数字加1即为多少世纪;世纪减1即为年百位以前的数字。)
发现规律之后,请同学们自己完成后面几个年和世纪的转换。
同学们完成的很好。公元前的转换和刚才所学的是一样的。(多媒体展示公元前和世纪转换的相关内容)
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下面请看“学以致用”环节,检验一下你学会了吗?
多媒体展示“学以致用”的练习题。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大约是公元前世纪年代。
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应该是公元前世纪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应该是世纪年代。
18世纪60年代是从年到年。
(学生独立完成“学以致用”环节的练习,集体交流展示。)
⑦掌握了公元纪年的时间概念之后,我们来一块学习如何计算时间长度。
为了直观教学,我们通常用年代尺表示时间(多媒体展示)。图中: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史记》,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相距多少年呢?
(同学们回答:209年。)
同学们说两个事件相距209年,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大家要学会一个方法:难得不会想简单的。大家看下面的年代尺。
比较年代尺和数轴,你发现年代尺和数轴在计算上主要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展示“年代尺和数轴”,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并回答:年代尺和数轴不同,最主要的是年代尺中没有0。(也有可能学生回答:数轴有方向,而年代尺没有。)
⑧在这个短时间的年代尺上,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在公元纪年中计算时间长度的规律呢?提示:从都是公元前、都是公元后和公元前后三种情况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计算时间长度的规律。集体交流展示,得出规律:①都是公元前:A-B=C;②都是公元后:A-B=C;③公元前和公元后:A+B—1=C。)
同学们都很聪明,很快就找到了计算时间长度的规律,这时候大家再回头分析: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史记》,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相距多少年呢?
(学生回答:应该是208年。)
⑨刚才所讲的内容你都学会了吗?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参加活动。
1.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公元前207年灭亡,算一算,它持续了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它持续了年;东汉公元25年建立,公元220年灭亡,它持续了年。
2.结合年代尺想想看,56年是世纪年代,125年是世纪年代;1311年是世纪初;1994年是世纪年代,又叫世纪末。
(同学们独立分析之后集体交流展示。)
活动4【活动】学会知识归类
①明确时间概念,学会计算时间长度之后,我们一块来进入今天的第二块内容:学会知识归类。
复习旧知识,最好把知识归类。而归类复习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板书:列表格)。下面就请大家动脑又动手,填写表格或设计表格。
②先请大家合作完成课本132页“活动二”的第1题。同时分析:你能从第1题中总结出自己该怎样设计表格吗?
(学生查阅课本,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之后讨论该怎样设计表格,集体交流展示。)
教师归纳:设计表格关键是明确行和列的内容:可以把朝代、事件或人物等定为行,则把其它汇总项定为列;也可以把朝代、事件或人物等定为列,则把其它汇总项定为行。
③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内容包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方面的主要事迹。(只设计表格,暂时不填写内容)
活动5【练习】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1、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大约是公元前世纪年代。
2、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应该是公元前世纪年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应该是世纪年代。
4、18世纪60年代是从年到年。
请大家一起来参加活动:
1.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公元前207年灭亡,算一算,它持续了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它持续了年;东汉公元25年建立,公元220年灭亡,它持续了年。
2.结合年代尺想想看,56年是世纪年代,125年是世纪年代;1311年是世纪初;1994年是世纪年代,又叫世纪末。
活动6【活动】分享收获
哪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呢?
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活动7【作业】作业
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内容包括孔子、屈原、司马迁、张仲景、祖冲之的所处朝代或时期、身份、主要贡献。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