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课件(4)

文档属性

名称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课件(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4 14:38:50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一:
寻 找 历 史
景洪市民族中学
戴云芳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西双版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3种少数民族,他们独具风情、各领风骚,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汇聚学习摇篮的景洪市民族中学,13种少数民族学生已做到相互了解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历史吧……
一、清香贝叶:傣族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是个爱美,爱干净的民族。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
贝叶经制作技艺
一、什么是贝叶经
二、贝叶经制作过程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
公元一世纪,西域僧人在洛阳修建白马寺,所携带的经文就是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
贝叶经是用一种阔叶的棕榈树(又称贝多罗树)叶制作而成。树龄可达60年以上,作为书写用的贝叶约有8年以上树龄就可以了。
1、取贝叶
叶片割下以后,展平成扇形状,体积约有四、五把伞般大小。每张叶片上有近30条粗硬叶脉。
用刀切去叶脉,可得近30张小叶片,这便是贝叶。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 。放入锅中煮。
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 。
从锅里取出来后,用细沙子搓洗干净。
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让它通一段时间的风。
2、制匣
把贝叶截成宽约六厘米,长约六分米的叶面,再订成匣。制作贝叶经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木匣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一个小孔,把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 。
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
3、刻写
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线把傣文刻写在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刻写又慢又费力,才改用铁簪子刻写。
刻写用极细的钢制笔尖操作,每面可刻七、八行,约1500多个字母。
刻后用油灯烟与肉桂油调制而成的墨水涂抹叶面,称为“上色”。
再用湿布擦拭一道,贝叶上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可以起防潮、防腐、防蛀作用,便于长期保存。
4、装帧
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粉或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经本做工精细,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鼓乐神话:基诺族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多靠刻竹木记事。 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民族概况
基诺历史之一:起 源 传 说
基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进而以“丢落”附会为“攸乐”,这就是“攸乐”一名的来源。这些人后来虽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基诺族男童衣背上的圆形刺绣图案,据说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传说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诺族同汉族的密切联系。
*
基诺历史之二:神话传 说
基诺族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 基诺族诗歌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格调含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等。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后者叙说的是尧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
基诺历史之三:服饰
*
基诺族女子服饰
基诺族女子穿自织棉布做的紧身对襟小褂,镶绣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无领,无纽扣,肩尖。袖笼以上用蓝或黑色,袖笼以下用各种宽窄不同的条纹花边,有的以红、赭、灰为主调,有的以紫、绿、蓝为主调,有的配以银饰。上衣背部绣有圆形太阳花式图案。胸前戴一贴身三角形黑色绣花小兜。
基诺族女子服饰
基诺族女子下穿红布镶边的黑裙,裙子上部用白底织纹布,与上衣装饰相呼应,约占裙长的2/5,下面3/5为黑色。裙下摆有彩色花边,两端交结于腹前,使中部条纹花更加鲜明。腿上绑有花纹的蓝色裹腿。椎髻,发髻有婚前婚后之别,婚前髻在脑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额正中。头戴披风式尖帽,长约60厘米、宽约23厘米的竖线花纹土布对折,缝住一边而成,戴时在帽沿上折起指许一道边。
基诺族男子穿镶边白色粗布对襟短褂,无领,无纽扣。背部一般都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式图案,有的胸部、下摆、袖间及袖口都有黑红两块10厘米左右的方形黑布,中间绣着太阳纹、月亮花,称为“孔明印”。
基诺族男子服饰
基诺族男子服饰
基诺族男子下着白色或蓝色裤子,左右两侧胯部各有一块传说是神人所赠治箭伤的膏药形方块黑布,以保护他们不遭受伤害。腿上裹白色绑腿。长约丈余的黑布缠头。
基诺族的乐器
——太阳鼓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敲击太阳鼓,喜庆丰收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各有20个木柄环绕,象征太阳光芒。每端距鼓面10厘米处还各开一方孔,用以系结绳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绳子吊挂起来。
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民歌:基诺山
十二月里,
山花开,
基诺山寨,
卓巴敲起太阳鼓,
唱起古老的歌谣,
十二月里,
敲竹筒,
神秘山寨,
快来跳起太阳舞,
唱这古老的歌谣……
寻找历史,爱我家乡,
民族团结,共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