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大字细读,小字略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快速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做好标记。
1、鲜卑族是如何统一北方的?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何?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影响。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自学指导:第一篇 北统一 融合成趋势北
方
的
统
一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 。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鲜卑族北魏439民族融合抢答:比比谁最快!平城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相影响。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联系课本,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各抒己见:第二篇 设巧计,迁都到洛阳众位爱卿,我们平城气候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我们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我们如果迁都你们意下如何?皇帝,我们的祖先生长在这里,我们怎么能弃我们的祖先而不顾呢?保守的贵族为什么要迁都?我们这不是很好吗?迁都以后我们会和那些卑贱的汉民搞在一起,我们不要和他们乱在一起。汉民怎么了,他们有先进的文化,有我们没有的生产技术,和他们在一起,更有利于我们鲜卑政权的统治。 太子那好吧。既然你们都不愿意就算了。但是我们必须南伐。 孝文帝我就是不愿意,要迁你们迁,反正我不走。情景再现:比比谁最像巧迁都心腹大臣心腹大臣孝文帝哦……原来如此。那微臣坚决支持陛下南伐。朕南伐只是借口,真实的目的是想迁都洛阳。下朝之后皇帝,秋雨连绵,致使道路泥泞,我们的大军无法南行,我们就此歇息何如?那好吧,既然你们不愿继续前行,那我们就不走了,留在洛阳吧。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三十多万大军南下,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泥泞不堪,行军十分困难,孝文帝仍然披盔戴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心腹大臣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合作探究:第三篇 移风俗,融合到高潮小记者报道: 请同学们阅读115-116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 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写一篇关于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的精彩的报道。
(报道主要针对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缩句游戏:变成三字口诀学汉礼用汉制与汉姻改汉姓穿汉服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第四篇 品人物 感悟真历史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观点一: 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
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我眼中的孝文帝: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依据: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民族的进步。 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议一议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知识结构示意图促进
民族
融合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迁都
洛阳改革
措施南北朝地图隋统一背景内容影响:①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
②黄河流域 成为趋势。①迁都 .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汉化措施 促进了 ,有利于 的发展,加速了 进程。小结:439民族融合洛阳北方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请回答: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
④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当堂检测: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考考你:
你能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更替迅速说出来吗?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短暂的
统一统一统一东晋分裂分 裂南朝北朝历史与现实 今天我们应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
④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 一、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培养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抢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学习,体会孝文帝敢于学习先进、敢于创新改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看一首诗歌:(出示幻灯片-----《敕勒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 好的,首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开始!幻灯片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大字细读,小字略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快速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做好标记。
1、鲜卑族是如何统一北方的?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何?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影响。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完成后跟老师示意。
师:有没有疑问
好,那就在后面的学习中,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第一篇 北统一 融合成趋势
师:请抢答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 。
2、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3、影响: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
师:现在,民族融合已成趋势,那么你理解的民族融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关于民族融合的),回答。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说,北方已经统一,融合已成趋势。此时的孝文帝为了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开始了一次巨大的举措。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情景再现,(----比比谁最像)
第二篇 设巧计,迁都到洛阳
模拟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情景故事。
剧情内容:
孝文帝:众位爱卿,我们平城气候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我们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我们如果迁都你们意下如何?
保守的鲜卑贵族:皇帝,我们的祖先生长在这里,我们怎么能弃我们的祖先而不顾呢?
太子:为什么要迁都?我们这不是很好吗?迁都以后我们会和那些卑贱的汉民搞在一起,我们不要和他们乱在一起。
孝文帝:汉民怎么了,他们有先进的文化,有我们没有的生产技术,和他们在一起,更有利于我们鲜卑政权的统治。
保守的鲜卑贵族:皇帝,我们在这里也可以加强统治,何必舟车劳顿的迁都呢?
太子:我就是不愿意,要迁你们迁,反正我不走。
孝文帝:那好吧。既然你们都不愿意就算了。但是我们必须南下。
(孝文帝率领朝廷官员和大军到了洛阳)
鲜卑贵族:皇帝,秋雨连绵,致使道路泥泞,我们的大军无法南行,我们就此歇息何如?
孝文帝:那好吧,既然你们不愿继续前行,那我们就不走了,留在洛阳吧。
师:就这样,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通过刚才的话剧表演,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出示幻灯片)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回答)
师总结:迁都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需要;2、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3、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因此,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
2、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生回答)
师总结: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方便学习,有利统治;使洛阳城市获得发展和繁荣。
(过度讲解)师: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第三篇 移风俗,融合到高潮
请同学们阅读115-116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
俑 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写一篇关于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报道。
(出示幻灯片-----)
请你根据有关资料,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报道。主要是对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发表评论。(学生发言)
师: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了解到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学们对改革措施的内容进行一下缩句游戏,概括出六个关键词。(学生分小组写在黑板上,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找出最贴切的关键词)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改汉制、学汉礼。
师:孝文帝的改革可以说是非常彻底的一次改革,那么它起到了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呢?
提供材料,学生总结
(过度讲解)师: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下面我们来评价一下孝文帝。
(出示幻灯片----我眼中的孝文帝?)
第四篇 品人物 感悟真历史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依据是: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最终得出结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所以,主要的作用是…
师生小结、反思巩固:
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
④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