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课件 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课件 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8 11:11:53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前导学
1.观看有关莫顿单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影视片。
2.收集有关霍去病、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授课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老师播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视频
导入新课:课前我们在德德玛优美的歌声中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在学习秦朝时我们学了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是哪个民族?(生:匈奴)对,匈奴这个古老的民族,后来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她与中原又有怎样的交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设计意图:以音乐、图片和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设疑激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讲授授课:
为了不在史海中迷失方向,让我们首先明确本课的目标。班长请给大家读一下本课的目标及重难点。班长不愧为一班之长,声音洪亮、铿锵有力。相信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将圆满的完成本课的内容。
(一)
师: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篇章 匈奴单于觊中原 西汉求和觅中原 (出示课件)
阅读课本P77—78页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内容,回答:冒顿单于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求:1. 认真阅读课文并勾画重要知识点, 不要忽视绿字部分内容。 2.同桌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合理想象,畅所欲言,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学习的目的,从而突破本课的第一个难点。 )
(学生阅读课本,老师边转边指导)
师:已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好,先看第一个问题:统一的原因:(谁来做第一个展示者)
生:原因: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师:太棒了,为你自豪,恭喜你为你小组挣得了1分。第二个问题:统一的影响?哪位同学?
生:影响:使匈奴进入鼎盛时期 表现:畜牧业: 冶铸业: 农业: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展示课件)
师:考虑问题很全面,大家都向你学习,加分。
师:匈奴冶铸业的发展,为匈奴族制造出许多漂亮有用动物图案做装饰的金属制品,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出示课件),那么看到这些图片得到了什么认识?想到了什么?
(同位之间交流,擦出智慧的火花)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合作有助于更好地突破本课难点。)
生:回答
生:完美的回答,为你自豪,鼓掌。
师:这些制品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为祖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匈奴的强大,那么匈奴相比西汉初年是什么状况呢?请大家阅读这两则材料来思考此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材料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生:读材料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生:材料一 经济萧条 材料二 军事力量薄弱
师: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观点。漂亮的回答,加分。
师:那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国弱的西汉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出示课件)即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但是匈奴仍然不断挥师南下,影响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
(二)
师:几十年后,单于帐外来了一名中原使者,他带来了大汉天子——汉武帝的一封战书,这封战书写了些什么?它说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二篇章 武帝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通过本篇章的题目,我们已经知道此时汉与匈奴发生了战争。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后结合课本内容简述西汉大战匈奴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有机组合,形成一个整体。 )
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哪位同学准备好了?
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师:同学们,她回答的怎么样?
生:好。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你的回答,说明你动了蕃脑筋。加分。
师:西汉初年由于国弱,不得不实现屈辱的”和亲”政策,那么,汉武帝时,为什么有底气主动挑战匈奴呢?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要求1.2.3
生:小组讨论
师:好,看来各小组已达成,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组的观点?
生:回答
师:小组内还有其他成员补充吗?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你们小组团结合作,理解能力强,真人羡慕,加分)
师总结: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军事力强,所以决定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匈奴的威胁。但是长年征战,给两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民怨沸腾,这也是汉武帝晚年自责的地方。
既然战争不是最佳解决方案,那么用什么方式更好的解决西汉与匈奴之间的问题呢?英明的汉元帝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篇章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三百年
(三)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张图片,此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生:昭君出塞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图片及课本内容,简述此事件。
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自己的小组再增一份光彩。 (4、5、6组加油啊)
生:回答
师:你的叙述简洁明了,给我们重新上演了一幕昭君出塞。(加油)
师:王昭君之所以能够载人史册,流传千古,是因为她为汉与匈奴和谐相处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样评价对她一点也不为过。(播放视频)
师:同样是“和亲“为什么汉初和亲的公主默默无闻?请大家对比一下,两次和亲有何不同?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发挥集体的力量吧!心动不如行动,讨论起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剖析史实的能力。)
生:讨论
师:又到了展示我们小组集体智慧的时候了。
生:回答
师:你们小组的见解独特,值得学习。其他小组还想补充,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回答。
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总结本课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匈奴与西汉不同时期的关系。汉初由于国弱,被迫和亲,汉武帝时国强,采用了战争的方式,汉元帝是由于匈奴弱,再次采用和亲政策。一个国家强弱决定了这个国家政策的变化。和战准确的表述了二者的关系,但是长期此民族关系主旋律的是和。
(设计意图: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使重、难点更加突出,使学生更加系统完整的了解知识、掌握知识。)
四、拓展升华
师: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那么作为
以史为鉴 畅所欲言 (抓住最后一次加分的机会啊)
(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引起共鸣,达到本堂课的高潮。)
生:回答
师:独特的想法,别具一格的观点
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才能民族团结,国家富强,让我们在董文华歌声中一起见证吧。
五十六个民族共同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富强,让我们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师:本课内容已学完,大家学的怎么样呢?考考你
五、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老师点拨难点。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评测练习
达标测评: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为
A.汉武帝  B.汉高祖  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
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4.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已成为千古佳话。这是因为:
①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
②昭君和亲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昭君和亲使我国北方地区再无战乱
④各族人民历来希望和睦友好相处
A.①②?? B.①②③?????? ? C.①②④????? D.③④
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6.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材料二?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汉武”指的是谁?“长城万里遍烽烟”指的什么事件?
(2)两段材料都赞誉了哪一事件?
(3)以上两则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关系献计献策。
学习效果分析:通过测评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达成了教学目标。此题出错率比较高是第4、第5题,第4题主要是学生漏选④选项,第5题主要是学生不理解“侵略”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课件35张PPT。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 战第 14 课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yé)单(chán)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重点: 冒(Mò)顿(dú)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 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第一篇章
匈奴单于觊中原,
西汉求和觅安宁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并勾画重要知识点,
不要忽视绿字部分内容。
2.同桌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时间:2分钟自主学习 快乐收获一 阅读课本P77-78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内容,回答冒顿单于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匈奴进入鼎盛时期统一原因畜牧业 : 兴旺发达
农 业: 学会农耕
冶铸业 : 发展起来
影响政治: 励精图治
军事: 严格治军
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和材料一 (汉初)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洗礼,汉初建立了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高祖刘邦于前200年 率军攻打匈奴,但不幸兵败白登,险些丧命。

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是什么状况 ?想一想: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经济萧条军事力量薄弱 第二篇章
武帝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自主学习 快乐收获二看视频说史:请结合课文和视频简述西汉大战匈奴的过程(时间、地点、人物、著名战役、意义)。
材料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材料二 汉武帝不惜血本,把官养苑马扩充到45万匹……他大力扩充京城常备军……其中一半都是骑兵;这些骑兵都装备精良。思考:汉武帝时,西汉为什么有底气主动挑战匈奴?合作探究 一要求:1.结合材料独立思考,组织答案要点。
2.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达成共识。
3.时间:2分钟
战经济发展
军事力量增强 第三篇章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自主学习 快乐收获三 看图说史: 请结合图片及课本内容,简述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原因、人物、意义)和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西汉初期的“和亲”有何不同?合作探究二要求:1.独立思考,组织答案要点。
2.组内交流解决疑 难,达成共识。和战和汉初汉武帝汉元帝匈奴民族关系课堂小结和以史为鉴,畅所欲言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1951年5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
十世班禅向毛主席献哈达。
1954年9月4日,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进京出席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朱德、周恩来亲往车站迎接。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人民的好儿子,藏族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各族人民歌舞庆丰收!建国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为西部插上腾飞的翅膀-----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 2005年2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
少数民族学生呼吁民族大团结
2008年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参加十届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多彩中华——中国的少数民族展”在昆明开幕 贾庆林会见台湾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访问团五十六个民族共同见证祖国的强大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