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课件(共21张)+检测(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课件(共21张)+检测(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3 15:31:28

文档简介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本课主要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介绍了北方的统一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两个内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重要基础。这节课在历史发展中展示了我国历史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方面:初一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2.学习能力方面:初一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历史学习、积累,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问题的分析判断有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前准备:
1.为更好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利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图片等相关教学资料,梳理整合制作课件。
2.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教案、学案,以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在课堂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创设适当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融入到历史学习中。
2.问题教学法:不断提出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同时老师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
教师引导:哪个小组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
生1:从东汉末年就有少数民族内迁。
生2: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
生3: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没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那你能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吗?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本114页的内容概括归纳一下。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并能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也相应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过渡:请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来回答问题,看哪个是优胜组。
生1:衣服上,比如说裤褶服。
生2:裤褶服,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生3:饮食习惯也有影响。
教师点评:给予大家鼓励和表扬,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另外,生2同学能够总结出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很好!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结的不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各方面的融合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归纳出知识点,再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但是魏孝文帝却要迁都。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课本的115页小字部分内容,孝文帝迁都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听到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都城,为什么要迁都呢?结果怎样呢?想必学生心中有很多的疑惑,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生1: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就不愿意。
师:那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呢?
生2:他找了个南征的借口,那些贵族就参与了。
教师总结:对,孝文帝找到这个借口就出发了,结果到达洛阳后正赶上秋雨连绵,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迁都的道路这么艰难,孝文帝又为什么要迁都呢?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做出自己的评判。
生1: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生2: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供不应求。
生3:都城在北方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这样层层递进,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孝文帝在成功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请大家参考课本的115页内容,说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纷纷发表各组的见解。
生1: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生2:官员以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生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生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生5: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生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总结:好!大家说的不错。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改革中你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设计意图:在了解改革的内容之后,提升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归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
此处播放大屏幕提示。
教师总结: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汉化措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汉族学习,那他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教师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讨论的很激烈。
生:以孝治国的理念。
教师总结:对,之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中多有孝字,主要在于孝文帝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要求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来说,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有的同学低头沉思,有的同学热烈讨论。
生1:给父母洗衣服。
生2: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做点家务活。
生3:给父母做饭。
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我们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会很感动。想想我们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而父母却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我希望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6. 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7. 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
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战
8.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魏主”指的是谁?
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
“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评测练习
1.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魏孝文帝改革
4.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6. 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7. 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
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战
8.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魏主”指的是谁?
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
“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课件21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
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
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
烂的历史文明,这一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第二十课。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明确目标学习目标:
1.知识: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预习 独立试航北方的统一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趋势胡床涮羊肉烤肉葱胡椒大蒜汉代讲学图二胡平城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北魏平城遗址思路引领:
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你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汉化措施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思考延深链接生活 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知识结构示意图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DB比试比试课堂检测CC课后提升 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