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课件(共40张PPT)浙科版(2019)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课件(共40张PPT)浙科版(2019)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13 11:1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共46条。
如何维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相对稳定?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第二章第一节
有性生殖过程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有丝分裂
何为一套染色体?
人的染色体特点
染色体组型: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一套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
染色体
真核生物
Who
遗传物质的载体
(主要含DNA和蛋白质)
有利于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中
What
Why
染色质超螺旋
How
When
Where
染色体的类型
分类依据:着丝粒的位置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在中间,两臂等长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在一侧,一臂长,一臂短
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一端
染色体组
人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其中包含了该种生物的一整套遗传物质。特点:一个染色体组中每一条都不同。
减数分裂
5W1H
Who
What
Why
How
When
Where
减数分裂
5W1H
有性生殖个体
Who
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
与受精作用一起保持亲子代数目和形态的稳定
产生配子时
性腺
(睾丸or卵巢)
What
Why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How
When
Where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与数目相对恒定
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有丝分裂
有性生殖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恒定→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通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基础训练
P13
睾丸
卵巢
有性
1
2
减半
受精作用
DNA和蛋白质
C
基础训练
P13
B
8
有丝
减数
受精作用
n=4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共46条。
如何维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相对稳定?
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后分离
母系染色体
父系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
着丝粒
同源染色体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以2n=4的生物为例
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染色体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减数分裂分为第一次分裂(MⅠ)和第二次分裂(MⅡ)
间期:染色体复制
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有交叉互换现象。
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减半
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染色体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减数分裂分为第一次分裂(MⅠ)和第二次分裂(MⅡ)
间期→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特点:一个染色体仍有2条染色单体
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
着丝粒分裂
细胞一分为二,共形成4个子细胞
基础训练
P14
B
B
B
交叉互换
前期Ⅰ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注意:因为互换而交叉
后期Ⅰ

中期Ⅰ
基础训练
P14
A
C
B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1.用橡皮泥制作2条蓝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每条长5cm;再制作2条蓝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每条长8cm。
2.把颜色和长短一样的两条染色单体并排放在一起,中部用一根铁丝把它们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铁丝代表着丝粒。
3.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足够大的纺锤体。让两条5cm长的染色体配对,让两条8cm长的染色体也配对,并放在赤道面上。
思考:分别模拟哪个时期?或什么行为?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1.用橡皮泥制作2条蓝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每条长5cm;再制作2条蓝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每条长8cm。
2.把颜色和长短一样的两条染色单体并排放在一起,中部用一根铁丝把它们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铁丝代表着丝粒。
3.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足够大的纺锤体。让两条5cm长的染色体配对,让两条8cm长的染色体也配对,并放在赤道面上。
4.抓住着丝粒把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别拉向两极。
思考:分别模拟哪个时期?或什么行为?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1.用橡皮泥制作2条蓝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每条长5cm;再制作2条蓝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每条长8cm。
2.把颜色和长短一样的两条染色单体并排放在一起,中部用一根铁丝把它们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铁丝代表着丝粒。
3.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足够大的纺锤体。让两条5cm长的染色体配对,让两条8cm长的染色体也配对,并放在赤道面上。
4.抓住着丝粒把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别拉向两极。
5.在这张白纸上再画两个纺锤体。这两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
6.把每一极的染色体排列在新纺锤体的赤道面上。解开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粒”,抓住每一条染色单体上原先“着丝粒”所在的位置,把染色单体拉向纺锤体的两极。最后,在移动到一起的两条染色体的外围画一个圆圈,代表形成了新的细胞,共画4个圆圈。
思考:分别模拟哪个时期?或什么行为?
基础训练
P15
C
形成精子和卵细胞减数分裂的差异
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卵细胞更大,含更多营养物质,供受精卵发育所需。
精子更多,确保受精成功。
观察:有哪些异同?
染色体行为相同
胞质分裂不同
精子形成 均分
卵细胞形成 不均分
精原
细胞
精原
细胞
有丝
分裂
初级精母
细胞
染色体
复制
2个次级精母
细胞
MⅠ
4个精
细胞
MⅡ
精子
变形
卵原
细胞
卵原
细胞
有丝
分裂
初级卵母
细胞
染色体
复制
1个次级卵母
细胞
MⅠ
1个第一极体
1个卵细胞
MⅡ
1个第二极体
2个第二极体
MⅡ
精子和卵细胞减数分裂的差异
相同过程
染色体行为相同
胞质分裂不同
基础训练
P15
睾丸
卵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4个精细胞

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
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
卵母细胞不均分,第一极体均分
基础训练
P15
A、B、C、D
E1 、 E2 、 F1 、 F2 、 G1 、 G2
2
2
4
0

同源染色体分离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4
4
4
4
2
2
4
2
基础训练
P16
A
一对夫妻生了3个孩子,3个孩子之间及均存在差异。
原因是什么?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了多种配子
不同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得到恢复
受精:精子(雄配子)和卵细胞(雌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的过程。
减数分裂的意义
第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保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n+n=2n
第二,减数分裂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2n
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后期Ⅰ)
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染色体片段交换。(前期Ⅰ)
基础训练
P16
C
D
A
以2n=4的个体为例,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情况
1个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多少个子细胞?
4
该个体减数分裂可形成几种子细胞?
4
1个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几种子细胞?
2或1
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几种精子?
2(两两相同)
1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几种卵细胞?
1
规律总结
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产生几种配子?
2n
1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性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几种配子?
2种精子或1种卵细胞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变化
数目
时期
2n
4n
间期
前期Ⅰ
核DNA数
染色体数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有丝分裂中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
数目
时期
2n
4n
G1
G2
S




分裂间期
分裂期(M期)
核DNA数
染色体数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数变化比较
判断分裂时期和细胞名称
后期Ⅰ
初级精母细胞
后期Ⅱ
次级卵母细胞
中期Ⅰ
初级精母细胞
后期Ⅱ
次级精母细胞
第一极体
初级卵母细胞
判断分裂时期和细胞名称的方法
首先判断 前中后末(末一般没有)
前:乱
中:齐、中
后:分
再判断有丝或减数
前期、中期的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及位置
有丝前、有丝中:有同源
前期Ⅰ、中期Ⅰ:有同源,配对
前期Ⅱ、中期Ⅱ:无同源
后期的判断:看一半中同源染色体有无及单体有无(着丝粒是否分裂)
有丝后:有同源,无单体
后期Ⅰ:无同源、有单体
后期Ⅱ:无同源、无单体
细胞名称
有丝分裂:体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
减数分裂
胞质不均分: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胞质均分: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第一极体
提醒
注意题干中是否告知性别
注意前后细胞的联系,是否来自一个个体,即若判断是雌性,则胞质均分的是第一极体,不可能是初级或次级精母细胞!
判断分裂时期和细胞名称
前期Ⅰ
初级精母细胞
有丝分裂前期
体细胞
有丝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中期
初级卵母细胞
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
体细胞
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
体细胞
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
判断分裂时期和细胞名称
前期Ⅱ
次级精母细胞
中期Ⅱ
后期Ⅰ
次级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
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
初级卵母细胞
后期Ⅰ
初级精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