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 明说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第18课
三国鼎立
图说历史,漫画三国
一:东汉八世十四帝
二: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
二战、三国、四人
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dá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hù
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zuǎn
汉少帝
刘辩
汉灵帝
刘宏
汉桓帝
刘志
汉献帝
刘协
东汉:八世十四帝(公元25-220年)
光武
中兴
反击匈奴
班超
白马寺
200日
君王
外戚
专权
开始
任用
外戚
明章之治
宦官专权
戚宦争权
两次党锢之祸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天灾频发,各地起义不断……
其中,“黄巾起义”规模最大
为镇压起义,汉灵帝允许各州郡自行招募兵马……
平定黃巾起义後,地方長官不交回权力,形成地方割據,群雄并起的局面。
189年,董卓废少帝,立
汉献帝。史称董卓之乱。
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dá
汉和帝
刘肇
汉少帝
刘辩
汉灵帝
刘宏
汉桓帝
刘志
汉献帝
刘协
…
董卓
之乱
黄巾
起义
全国大乱
群雄并起
戚宦政权
党锢之祸
东汉末期,经过党锢之祸、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后,全国陷入分裂局面。
江河日下
董卓之乱后的各割据势力中,最初以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最为强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
董卓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汉献帝受困于洛阳……
曹操从此便“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发号施令。
曹操命士兵屯田耕种,实力不断增强……
袁、曹两人的势力范围相邻,眼看曹操势力渐强,袁绍坐不住了……
粮
黄河
十万袁军度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欲堵击曹军。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此地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袁绍不受教训,令全军渡河,直扑延津南,追击曹军。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西撤退。
曹军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纷纷争抢财物。曹操趁机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
鉴于敌强我弱,曹操巨顶诱敌深入,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在乌巢,率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直达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公元200年)
时间:公元200年
地点:官渡
交战双方:袁绍军11万 对 曹操军1万
战情:曹操偷袭袁绍军粮仓,火烧粮草,
袁绍军心动摇,大败。
战果:曹操军胜(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后,曹操乘胜追击,扩充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
动脑筋:
为何曹操能以少胜多?
你能说说袁绍失败和曹操胜利的原因吗?
1、双方实力对比,袁军11万,曹军3、4万。袁绍易…
2、P103“曹操赤脚迎许攸”说明了什么?
袁绍自恃兵多,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许攸的正确建议。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袁军粮草,最终大败袁军。
曹操统一北方后,目光转向南方……
曹操
公元208年,曹操亲领大军进攻江南,打算统一全国。
刘备
孙权
刘备是汉朝远支皇族,在军阀混战初期,实力薄弱。曾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
刘备三顾茅庐,打动诸葛亮,得其辅佐大业。
诸葛亮,字孔明,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城附近)。
见识高,多谋略,号卧龙先生。辅佐刘备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吴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立……
孙权有周瑜、黄盖、鲁肃等人才辅佐,实力不容小觑
鲁 肃
孙兄,大敌当
前,你我不如合
力抗敌可好?
刘兄此言正合吾意。
大敌当前,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公元208年,曹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版追上刘备。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前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连前往联合孙权。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败,退至乌林,会合陆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
最终曹军败退,孙刘联军乘胜追击。
时间:公元208年
地点: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
交战双方:曹军20多万 对 孙刘联军5万
战情:
战果:孙刘联军胜(以少胜多)
意义:促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
战情分析:
敌强我弱,孙刘联军到底
是凭借什么大败曹军呢?
战情分析:
敌强我弱,孙刘联军到底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呢?
曹操为何占据人数优势,却兵败赤壁?
曹军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战斗力下降,初战失败
曹军结成连环船……
黄盖诈降曹操,暗中把柴草 搬上船……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曹操信以为真,等待黄盖到来……
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借着东风,船象箭一样向前飞驶至把曹军战船……
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伤亡惨重。
袁绍、曹操势大兵败的史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骄兵必败!
曹操
曹操仍保住了北方的领土,刘备、孙权乘机扩充势力。最后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
孙权
刘备
曹操死。220年,曹丕废汉自立,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比一比:
魏国:户数103万,人口443万,兵员60万。
蜀国:户数28万,人口94万,兵员10.2万。
吴国:户数52.3万,人口230万,兵员23万。
问: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哪一国的实力最弱?
魏国最强,蜀国最弱。
三国经常发生战争。为壮大实力,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
蜀:
吴:
兴修水利——农业发达
蜀锦行销三国——丝织业发达
到达夷州(台湾)——造船业发达
刘备
曹操
袁绍
官渡之战(200年)
孙权
赤壁之战(208年)
蜀
魏
联合抗曹
吴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统一北方)
在我国民间戏剧里,曹操被演成白脸奸臣,而对诸葛亮几乎是近乎神的传扬,学习了这一课,你同意这种传统的看法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1)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诸葛亮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不是神,应去除他身上神的光环。
(2)从他们身上学习胸怀大志,鞠躬尽瘁的精神。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_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
2、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
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 ]
A.汉桓帝 B.汉元帝
C.汉明帝 D.汉献帝
4、某小学七年级(2)班正在举行讲故事比赛,小王同学讲了一个故事,人物涉及袁绍、曹操。小王同学讲的历史故事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5、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控制汉献帝,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B.重视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C.重视人才
D.开垦荒地,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6、“连环计”“苦肉计”这些有名的计谋,在下列东汉末年的战役中得到充分运用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7、请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1)“挟天子以令诸侯”:_________
(2)三顾茅庐:__________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_________
(4)生子当如孙仲谋:____________
(5)苦肉计:___________
(6)桃园结义:___________
(7)刮骨疗伤:___________
(8)不自量力:___________
曹操、汉献帝
刘备、诸葛亮
诸葛亮
孙权
周瑜、黄盖
刘备、关羽、张飞
关羽
关公面前舞大刀——关羽
8、阅读材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②“烈士”指什么?
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曹 操
统一全国
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
观
谢
看
谢
蜀锦 色调鲜艳,对比性强,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