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31 18: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二单元复习题:选择题:1、创制“炮烙”等酷刑的是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B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
?
A.实行禅让制 ?? B.实行分封制?? ???
C.确立世袭制 ?? D.推行郡县制B3.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多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件事就是(?? )
?
A.周初大分封???? B.“国人暴动”????
C.烽火戏诸侯????? D.平王东迁B4.“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下列文物出土于安阳殷墟的是(?? )
?
A.司母戊鼎?????? B.编钟???????????
C.竹简?????????? D.马王堆帛画
?A5.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 )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A6、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B7、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C8、商代最突出的手工业是
A、纺织业?
B、制陶业?
C、冶铁业?
D、青铜制造业
C9.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B10.“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
A.等级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D1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A12、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
A、韩国? B、宋国? C、赵国? D、魏国
13、历史上有一个“徙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
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商鞅BD14.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C1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6、中国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是( )
A、哥白尼? B、孔子? C、拉伯雷? D、屈原BD17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
A、商鞅? B、李悝? C、李冰? D、诸葛亮
18、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名医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李时珍CC19.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北面的是
A、楚?
B、魏?
C、齐?
D、燕D20.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C21、“三星堆”文化的具体地点是在
A、青藏高原?
B、成都平原?
C、云贵高原?
D、河南安阳B22.下列成语故事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的有(?? )
?
①退避三舍?? ②卧薪尝胆??
③围魏救赵?? ④破釜沉舟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B18、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19、“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是哪个军事家的名言
A、庞涓? B、孙武? C、韩非? D、孙膑
2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DBD23.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
A.弱肉强食 ???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
C.统一 ???
D.适者生存
C24.“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C25.上图中的耕作方式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
A.商???? B.周???? C.春秋????  D.战国C26.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A27.“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这幅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
?
A.老子 ??????
B.孔子 ???????
C.墨子?? ????
D.屈原D2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B29.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

A.大禹治水??????
B.烽火戏诸侯??
?? C.立木为信???
?? D.卧薪尝胆C30.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
A.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 
B.乱世出英雄
C.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
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A31.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B1、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_________灭夏,夏王_________大败,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后人又称商朝为_________。
2、东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时期。
3、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____。
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激烈的_________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5、战国时期,经过改革和变法,_________制度逐步建立起来,_________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填空题6、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是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7、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_________。
8、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_________国,他的不朽抒情诗名为_________。
9、相传早在4000年前的_________朝,就已经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_________。
10、春秋战国时期,盛行“_________之乐”,湖北随县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_________最为珍贵。
11、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_________,
所著《?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读图题读图并回答问题

(1)此人是谁?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和教育方面有什么思想贡献?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3)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4)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商鞅;秦国;法家
(2)略!!
(3)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
(4)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2、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想一想,孔子的这三段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4.依据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在这些等级中,哪些人属于贵族?
(3)“国人暴动”主要是由哪个等级的人发动的?
(4)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
(5)战国时期,展开“百家争鸣”的主要是哪个等级的人?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 民诸 侯有文化知识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