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15 08:2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与大一统秦汉相比,西晋、东晋时期时局有什么特点?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后 秦后凉东 晋前秦崩溃后的北方局势北魏西秦后 燕 南朝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入主中原的北魏统治者看到……南北朝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考古发现的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墓室《养鸡图》《牛耕图》《采桑图》 《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 动脑筋服装的变化和这些壁画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材料二: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时对拓跋鲜卑采取强制迁徙的办法不再沿用。到孝明帝时,北魏政府下令:“北京士民未迁者,悉听留居为永业。”孝文帝时期那些“秋朝洛阳,春还部落的‘雁臣’”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些变化说明什么?排斥 认同《魏书·任城王云传子澄附传》载:
孝文帝对澄说:“联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署小糯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而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
孝文帝驳斥说:“任城意欲全著乎?”
澄因此而被“除尚书右仆射”,丢了官。
孝文帝认为,这种现象如不严加禁止,“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北魏墓葬出土男陶俑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你知道元宏是谁吗?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向汉族统治者学习发给官员俸禄 北魏初期因长期征战,官吏没有固定的薪水,只靠战利品作为奖励,统一黄河流域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大量贪污,残酷搜刮百姓,这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统一北方后50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说汉穿汉改汉通汉用汉学汉语服姓婚制礼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
起到了什么作用?动脑筋椅子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影响的例子?胡萝卜胡麻饼胡椒胡桃(核桃)羊乳饼 褒贬不一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
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评价改革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北方统一,民族融合已成趋势二、改革的措施:迁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汉化政策三、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我有我主张你最赞赏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
中哪个帝王的哪项举措?说明理由置顶的同学+3分,评优的同学+2分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平城”是今天哪里?“魏主”是谁?决定迁都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迁都、说汉语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洛阳1、使粮食满足需要;2、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3、利于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技术鲜卑语、汉语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