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
1.3 磁铁的两极
第一单元 磁铁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
通过比较、分析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的先后或远近,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情况,尝试判断磁铁磁力分布规律。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多种方法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能用图示或语言描述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
态度责任
能体会多个证据对研究结论得出的重要性,能实事求是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观念
明确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目录
情境与问题
1
探究与发现
2
研讨与拓展
3
回顾与复习
4
总结与评价
5
学习任务
1
情境与问题
聚焦
当磁铁和小车隔着一定距离时,是什么力量让小车会动起来?
磁 力
聚焦
把磁铁放入小钢珠和回形针堆中,再轻轻拿出,会看到什么
小钢珠和回形针都吸在了磁铁的两端
磁铁的各个部位都有磁力吗?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聚焦
学习任务
2
探索与发现
探索
借助回形针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1
探索
借助回形针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1
温馨提示:一定要细致,注意清点。
实验步骤:
1.准备磁铁和回形针
2.对磁铁的位置进行划分和标号。
3.按顺序接触条形磁铁上的五个部位,感受、比较磁力大小。
探索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
2
探索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
2
实验步骤:
1. 5个回形针排成一条直线;
2. 将条形磁铁从另一侧稳定地平行推进;
3. 观察并记录5个回形针先后被吸引的顺序;
4. 再重复两次。
探索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
2
5个回形针排成一条直线
条形磁铁稳定地平行推进
步骤1:进行等距离的排序。
探索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
2
步骤2:将磁铁匀速靠近
标出回形针被吸引的位置
探索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
2
实验结果:
两端的回形针最先被磁铁吸引,中间的回形针最后被磁铁吸引。
探索
将磁铁放在铁粉盒子上,并轻轻晃动盒子。
3
探索
将磁铁放在铁粉盒子上,并轻轻晃动盒子。
3
实验步骤:
1.将条形磁铁放在装有铁粉的盒子上。
2.轻轻晃动铁粉盒。
3.观察现象。
注 意
①铁粉务必要均匀平铺在铁粉盒里;
②只允许轻微地晃动铁粉盒子;
③需要仔细观察铁粉的分布情况
探索
将磁铁放在铁粉盒子上,并轻轻晃动盒子。
3
实验结果:
铁粉在条形磁铁两端时密,中间时稀。
探索
铁粉在条形磁铁上是怎样分布的?尝试画一画。
学习任务
3
研讨与拓展
研讨
条形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叫磁极。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实验中的哪些现象说明了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
回形针接触条形磁铁,两端磁力最大,中间小
两端回形针最先被吸引,中间的回形针没被吸引
铁粉在条形磁铁两端密集,中间稀疏
拓展
怎样用回形针、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研讨
怎样用回形针、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研讨
怎样用回形针、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方法:将曲别针均匀地平覆在桌面上,将蹄形磁铁平放在曲别针上面,再将蹄形磁铁拿起,观察蹄形磁铁吸引曲别针后的现象。
(1)用回形针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研讨
怎样用回形针、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曲别针大部分都被吸引到蹄形磁铁两端的位置。
蹄形磁铁两端的位置磁性最强,即为磁极(两个)。
(1)用回形针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研讨
怎样用回形针、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方法:将钢珠放在蹄形磁铁的中心位置,让小钢珠在蹄形磁铁凹槽处自由滚动。
(2) 用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研讨
怎样用回形针、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钢珠被吸引到蹄形磁铁两端的位置。
蹄形磁铁两端的位置磁性最强,即为磁极(两个)。
(2) 用小钢珠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
学习任务
4
回顾与练习
练习
1.填空题
(1)磁铁吸铁能力最强的部位叫______,磁铁同时存在____个磁极。
(2)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_________强,________弱。
2.判断题
(1)磁铁各个部位都有磁力,磁力大小都相同。( )
(2)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而马蹄形磁铁只有一个磁极。( )
磁极
2
两端
中间
练习
3.选择题
(1)磁铁的( )磁力最大。
A.两极 B.中间 C.各部分
(2)我们利用磁铁吸引小钢珠,发现小钢珠都移向了( )
A.中间 B.两边 C.左边
(3)用条形磁铁吸引回形针,会出现( )
A.磁铁上各个部分吸引的回形针一样多
B.磁铁两端吸引的回形针多
C.没有规律
A
B
B
学习任务
5
总结与评价
条形磁铁的磁力两端强,中间弱。
我们把磁铁吸引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总结
磁铁有2个磁极。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1.完成《同步分层作业》。
2.预习下一节课文内容,准备实验用具。
作业
感谢聆听/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1.3 磁铁的两极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3课。教材设计了有层次的三个活动:首先是用回形针感受条形磁铁的各部分磁力有大小;其次是通过吸引5枚回形针发现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有大小,而且两端磁力最大;第三是用铁粉盒观察到两端的磁力最大,从而让学生从感受、现象中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探索进程。最终建立磁极的概念。学生还将通过判断蹄形磁铁的磁极,进一步体会其他形状的磁铁,也有两个磁极。为学生归纳磁铁的各部分磁力有大小,两端磁力最强叫做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了解到磁铁具有一种看不见的磁力后,应当发现磁力有强有弱,但是他们大多不清楚磁铁不同部分磁力的大小,也不清楚磁铁的磁力是怎样分布的。在上节课做磁铁吸引小车运动的实验时,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条形磁铁的两个极去吸引,他们隐约知道磁铁这两处的磁力很大,但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他们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明确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的先后或远近,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情况,尝试判断磁铁磁力分布规律。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多种方法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能用图示或语言描述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 (态度责任)能体会多个证据对研究结论得出的重要性,能实事求是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磁铁各部分的磁力有不同;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检验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科学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笔、尺子、白纸、条形磁铁、回形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1.谈话导入:当磁铁和小车隔着一定距离时,是什么力量让小车会动起来? 2.学生交流。 3.设疑:把磁铁放入小钢珠和回形针堆中,再轻轻拿出,会看到什么 预测:小钢珠和回形针都吸在了磁铁的两端。 4.设疑:磁铁的各个部位都有磁力吗?磁力的大小相同吗?点出课题(磁铁的两极)。
探究与发现 (一)借助回形针感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1. 出示实验材料:1块条形磁铁和1枚回形针。 2.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1)准备磁铁和回形针 (2)对磁铁的位置进行划分和标号。 (3)按顺序接触条形磁铁上的五个部位,感受、比较磁力大小。 3. 学生示范演示。 4.学生完成实验,实验重复3遍。 5.学生分享感受。 6.提问: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真的不一样吗?我们用另一个实验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用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 1. 出示实验材料:1块条形磁铁和5枚回形针。 2. 同学分享验证方法。 3. 教师总结(放好位置、平行推进、观察顺序),出示实验单。 4. 学生示范演示。 5. 学生完成实验,实验重复3遍。 6. 教师总结:条形磁铁两端的磁力最大,从两端到中间的磁力逐渐减小。 (三)将条形磁铁放在铁粉盒子上,并轻轻晃动盒子。 1. 提问:条形磁铁的最中间是不是一点磁力也没有呢? 2. 介绍铁粉:铁粉是一种很细、很轻的铁制物品,很容易被磁铁吸引,它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磁力。 3. 猜想:如果我们把条形磁铁放在铁粉盒上,经过晃动后,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有铁粉说明什么呢?没有铁粉又说明什么呢? 4. 学省带着问题观看实验视频。 5. 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现象。 6.展示学生记录,教师总结:条形磁铁最中间有磁力,但磁力最小。
研讨与拓展 (一)研讨 1.介绍科学词汇——磁极: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称为磁极。 2.提出问题:条形磁铁有几个磁极呢?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 3.学生分享回答。 4.教师总结: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两端大,中间小。 设计意图:适时构建磁极的科学概念,并利用磁极的概念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 (二)拓展 1.提问:蹄形磁铁有磁极吗?课后请你尝试用回形针、小钢珠等物品找出蹄形磁铁的磁极。
回顾与练习 1.填空题。 (1)磁铁吸铁能力最强的部位叫______,磁铁同时存在____个磁极。 (2)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_________强,________弱。 2.判断题 (1)磁铁各个部位都有磁力,磁力大小都相同。( ) (2)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而马蹄形磁铁只有一个磁极。( ) ……
总结与评价 总结: 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板书设计 磁铁的两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吸引作用以及用磁铁辨别铁制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参与讨论和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容易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内容,提供更多的实验和例子,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机会可以更多一些。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可以问学生们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制品,以及为什么磁铁只能吸引具有磁性的物体等。综上所述,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吸引作用和辨别铁制品的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增加拓展内容、提高师生互动和增加趣味性元素,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