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们自己
第1课 观察我们的身体
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每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身体,但还没有正式、有目的地观察和认识过。本课旨在通过观察和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和内部情况,激发学生对身体研究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初步了解人体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科学思维: *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探究实践: *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能用看、摸、听等不同手段进行观察,有意识地记录观察的结果,并能整理总结。 态度责任: *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多种方法亲自观察。
难点 观察中要做记录,并且学习整理和总结观察材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基本结构模型、空白纸、观察记录表。
学生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基本结构模型、空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聚焦 (5分钟)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谜语:有一种动物,会走、会跑、会说话,能学习、能思考、能劳动。猜猜看,这种动物是什么?(人) 2.对,同学们多聪明。刚才说的这些都和我们的身体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的身体。 (板书课题:观察我们的身体) 谜语导入课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 (25分钟) 活动一: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1.请一位学生上台让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由上而下认真观察这位同学,说说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展示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多媒体课件)(板书:头、颈、躯干、上肢、下肢) 3.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这几个部分组成。(教师边说边在自己身上做演示)请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些部位,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一下。 4.游戏放松。请同学们跟老师边念口令边做动作。(摇摇头,伸伸脖子,扭扭腰,拍拍手,跺跺脚,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拍拍手吧) 5.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多媒体课件),你们发现人身体的这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左右对称) 活动二:感受身体对称之美 用纸板挡住半边身体,画出身体轮廓,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PPT演示,请两位同学来操作。 我们可以发现:人体的外形是左右对称的。 体验身体对称的好处及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请同学们观看这些画面。(多媒体出示杨威体操、郭晶晶跳水、舞蹈等照片,简单介绍) 2、我们能做出这么优美的动作,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对称,才能保持平衡,我们才能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如果身体有所缺陷,生活将会怎样呢? 活动三:初步感知身体的内部构造 1、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观察吗?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随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1)、可以通过看、听、闻、摸等方法来感觉人体的内部构造。 (2)我们可以摸到皮肤下面有关节、肌肉。 (3)、个别同学提出可以到医院拍X光或B超等方法,教师给予表扬。 (4)我们可以听到肚子里面有声音,找到肺部的大概位置,听到呼吸的声音。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身体,从而获得系统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身体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的。 通过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人体这种对称结构的好处,从而教育学生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 对身体内部的观察,其重点并不在于学生对身体内部知道多少,而在于学生自己想办法感知内部各器官的存在。
三、研讨 (5分钟) 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观察身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拓展 (6分钟) 展示并简要介绍人体内部结构模型和骨骼模型,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1.磁铁能吸引什么 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特点:对称) 精巧和谐之美 感知——身体的内部构造(看、听、闻、摸 )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不够具体和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第2课 通过感官来发现
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自然而然地借助各个感官来观察世界,但他们并不能清楚地区分某一特定特征是借助什么感官来进行观察的,也无法意识到某一个感官可以观察到哪些具体的特征。因此,本课旨在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人体的感觉器官有哪些,以及每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是什么,同时认识到观察世界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认识到这些感觉器官可以帮助他们感知周围的世界,并能区分事实与想象。 科学思维: *通过学习体会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残疾人的痛苦,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关心残疾人,并能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探究实践: *通过对比探究活动,明白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够更全面、更确切地了解事物的信息。 *通过学习,知道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 态度责任: *学生能够知道技术发明为残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帮助,从而培养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小石块、一杯水、包子、小木块、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等。
难点 小石块、一杯水、包子、小木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磁铁、小车、棉线、布片、薄纸片、纸、玻璃等。
学生准备 磁铁、小车、棉线、布片、薄纸片、纸、玻璃等。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聚焦 (5分钟)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日新月异,人类又是怎样感知周围世界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体有哪些感官?这些感官怎样帮助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耳朵——听觉,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眼睛——视觉,可以看到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鼻子——嗅觉,可以闻出香、臭、酸、腥等气味。舌头——味觉,可以尝出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甜、苦、辣、咸等等。皮肤——触觉,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冷和热、坚硬和柔软、光滑和粗糙等等。 3.教师小结:同学们,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感官及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感知周围世界,增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二、探索 (25分钟) 1.教师引导:同学们,既然我们的感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那么,我们就来试一试。 2.出示课本28页的上面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图片,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再用词汇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活动,看一看这些图片,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再用词语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后想到的词语。轻重、粗糙光滑、高低、甜咸、大小、软硬。教师引导学生尽量从多方面去描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用词汇表达出来。 5.验证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看图片,了解了这些事物的特点,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用五种感官实际来观察这些物品,并用词汇记录我们的发现。 (2)学生分小组分别对四种事物用五种感官同时观察,了解这四种事物的特点,并用词语记录下来。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情况,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用五种感官同时观察,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甚至于可以用嘴尝一尝。备注:因为这四种事物都是知道的,不存在未知的危险,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尝一尝。 (4)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使用五种感官观察这四种物品之后的发现。石头:很硬,很重,摸上去很粗糙。水:无色,无味,摸上去凉凉的,会流动。豆沙包:很柔软,吃在嘴里甜甜的。木块:四四方方的,很硬,很轻,表面比较光滑。 通过图片观察与词汇描述,训练学生感官认知与表达能力,增强对物体特征的多维度理解与表达。 通过实操验证,强化学生感官体验,培养观察力、判断力及准确描述事物特征的能力。
三、研讨 (6分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只看图片的方法观察四种物品,又通过用五种感官实际观察物品,大家有没有发现,只用眼睛看和使用五种感官同时观察所获得的信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我们只用眼睛去看一种物体,获得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利用五种感官同时去观察物体,就会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观察物体也会更确切。所以,以后我们在观察一种事物的时候,不能单单靠一种感官,而应该利用多种感官去更全面地认识。 3.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能说出眼耳鼻舌和皮肤的作用了吗?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眼耳、鼻、舌和皮肤的作用,同时懂得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更准确。 通过“隔物取物”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磁铁特性,激发学习兴趣,并总结磁铁能隔物吸引铁质物体的结论。
四、拓展 (5分钟) 1.教师引导: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能够听到、看到、闻到,同时也能感觉到外面的世界。不过,世界上有许多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人,他们就没有我们幸运了。这些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教师引导: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人,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他们有的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的听不到声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4.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不要歧视这些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残疾人,而应该去尊重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关心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更多的植物,巩固本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2.通过感官来发现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我们的发现: 轻 粗糙 高 甜 重 光滑 低 咸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时,部分学生还显得不够熟练。这提示我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设计更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来解决问题的活动,以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教学支持。
第3课 观察与比较
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乐于动手,但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尚浅。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基础,但对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比较还缺乏系统训练。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掌握科学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认识到,通过感觉器官观察到的信息,可以借助比较、分析等方法,来了解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科学思维: *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 *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 探究实践: *学生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词语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 态度责任: *能初步了解研究一个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与比较。
难点 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与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干净垃圾桶、毛绒玩具、酱油、水、透明塑料杯、滴管、仿真水果、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 干净垃圾桶、毛绒玩具、酱油、水、透明塑料杯、滴管、仿真水果。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聚焦 (5分钟) 1.教师出示课本第31页的上面两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图,从中找出五个不同点。 2.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幅图,从中找出五个不同点,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这两幅图中的五处不同点,教师引导并表扬那些找得又快又准的同学,颁发“火眼金睛奖” 学生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点 用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导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引入课堂。
二、探索 (25分钟) 活动一:我会听 1.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呢!下面我们再来考考大家耳朵的听力怎么样 2.出示器材:一个塑料桶、一个大毛绒玩具、一个小毛绒玩具、-串钥匙、一把小尺、一个杯子、一支铅笔等等。 3.测试方法:一人把物品丢进塑料桶,测试者背对着塑料桶,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品扔进了桶里,并说明理由。 4.教师强调测试的要领:东西被扔进桶里的时候,要高一点发出的声音要响亮一点,让测试者能够听到,并以此来判断。这个实验可以反复的对比来听,同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要有测试的机会。 5.学生分小组开始进行测试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试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引导,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6.全班交流讨论,汇报测试的结果,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7.教师小结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和听力比较棒的同学,颁发“最佳听力奖”。 活动二:给酱油水排序 1.出示实验材料:玻璃杯、自来水、滴管、酱油。 2.实验要求:往三杯饮用水中分别滴入不同量的酱油,然后按照颜色深浅排序。 3.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杯中的水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或者太少实验效果都不太明显。酱油要用老抽,生抽或者白抽效果都不理想。 4.同小组同学合作进行实验,一人往玻璃杯中滴入酱油,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 5.实验结束之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排序的,按照什么方法排序的。 6.教师引导: 我们除了对杯子中液体的颜色深浅进行排序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序 7.学生交流讨论:可以对玻璃杯中液体的多少进行排序,还可以对玻璃杯中液体的咸淡进行排序...... 活动三:辨别水果 1.教师出示情境题: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堆水果,(相机出示一堆水果),不过,这堆水果当中还有一些仿真水果,看看谁能把仿真水果挑出来。谁就能获得真正的水果奖品,吃到真正的水果。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仿真水果挑出来 全班交流讨论,预设:可以用手摸一摸,真的水果摸在手上凉凉的,而仿真水果没有这个感觉。 3.可以用手掂一掂,真正的水果是有重量的,而仿真水果比较轻。可以用鼻子闻一闻,真正的水果有水果的清香,而仿真水果是没有的。 4.学生提出自己的辨别方法,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学生提出来的方法进行验证。 5.教师小结:看样子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大家的方法真是变化多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仿真水果给挑出来了,你们可真厉害。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挑仿真水果的时候,运用了我们的哪些感官 6.引导学生明白挑水仿真水果的时候,运用了我们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官,进一步复习学习的内容。 通过听辨不同物品落桶声,锻炼学生听力辨别能力,促进小组合作,提升观察与推理能力,激发探索兴趣。 通过酱油水颜色深浅排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合作能力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辨别仿真水果活动,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增强观察与辨识能力,巩固感官学习。
三、研讨 (6分钟) 1.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了多种感官来观察与比较不同的事物,下面谁来说一说,运用感觉器官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较 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比较和观察,可以对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确切的了解。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一定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四、拓展 (5分钟) 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学生自我总结,内练消化提升 课外拓展 用听诊器听听大树的声音。科学不仅仅限制于课堂,课堂之外的大自然才是学生真正想探索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板书设计 3.观察与比较
【教学反思】
在《观察与比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找不同”、“听声辨物”、“溶液排序”和“挑选仿真水果”等,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与比较。这些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4课 测试反应快慢
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感觉器官已有初步认识,但往往不能深入理解其在身体反应中的作用。本节课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如“翻拍手游戏”和“抓尺子游戏”,激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兴趣。学生在游戏中会运用眼、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反应速度的变化,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规则意识不强、合作意识欠缺等,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大多数情况下,感官都是协同作战的。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简单的数据,发现我们反应速度的变化。 探究实践: *通过游戏活动,认识到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长时间、反复的训练能够提升反应的速度。 *亲自参与游戏,及时记录活动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态度责任: *能够积极投入研究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难点 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8支30cm长的塑料尺。
学生准备 每人一把15cm长的塑料尺。前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围绕“测定反应快慢”设计实验,设计记录表格。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聚焦 (5分钟) 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提问: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翻拍手”的游戏,你们有玩过吗 2.课件播放视频,学生了解游戏方法,教师提醒注意点。(课件出 示“温馨提示”) 3.两人一组玩游戏,每人拍对方5次,记下自己胜利的次数。 4.挑选2~4名学生说说自己获胜的次数以及在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 5.揭题: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发现每个人在游戏过程中反应的速度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试反应快慢。 通过玩翻拍手游戏体验,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玩其它比较反应速度快慢游戏的兴趣。
二、探索 (25分钟) 玩“抓尺子”游戏 (一)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 1.为了测试大家的反应快慢,我们来玩一个“抓尺子”的闯关游戏。我们先闯第一关: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 2.了解“抓尺子”游戏方法。提问:“抓尺子”这个游戏怎么玩呢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了解游戏的玩法。 3.师生示范“抓尺子”游戏,并提醒学生看清楚游戏的规则。(课件同时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①一人手臂伸直,一手捏住“尺子”的上端,使“尺子”末端垂直于学生伸出手的正上方。②另一人伸出一只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做准备捏合状,手不能接触“尺子”,也不能高于“尺子”下端。③如果抓的人迅速将“尺子”抓住,即为成功。两人一组,每人抓10次,并将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一)上。 (接住画“√”,接不住画“x”) 4.小组活动,两人一组玩游戏,并做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5.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游戏结果, 6.初步研讨分析学生抓住尺子次数差异的原因。 (小朋友的反应速度不一样) 7.小结:通过“抓住尺子”的游戏,看得出有些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而有些小朋友前几次抓住的比较少,后面几次抓住的就多了,我们都顺利通过了游戏的第一关。 (二)比一比谁的得分多 1.过渡:我们全班有很多同学抓住的次数一样多,我们还能分辨出谁的反应更快吗 别急,接下去我们来闯第二关:比一比谁的得分多。 2.说明游戏规则:刚才我们所用的“反应速度尺”上面有刻度,大家看,如果你抓住“尺子”后,手的最上端处在某种颜色的区域,就记录该区域所对应的分值,如你抓住浅蓝色的区域,对应的数字是4,就记录4分(这要看尺子的实际情况)。然后把分数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二)上”。 3.让两位学生上台试玩游戏提问:玩这个游戏要注意哪些地方 4.学生两人一组开始游戏。 5.挑选几名得分高(最好是全部抓住)的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游戏数据)6.根据刚才学生说明的“抓尺子”技巧,再玩一次游戏。游戏后想一想:是不是比第一次抓的分数多呢 7.小结: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技巧以后,不少同学第二次抓的得分多了,说明抓住尺子用的时间短,反应就快。恭喜大家又顺利闯过第二关了! 通过两个有递进层次的抓尺子游戏,引导学生能分析相关数据,明白在反复的训练中,人的反应速度会有一定的提升。
三、研讨 (8分钟) 1.分析游戏过程中用到的感觉器官。提问:玩“抓尺子”游戏中,你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眼睛、脑、手等图片) 2.提炼提高游戏得分的方法,提问:要得到更高的分数,你有什么“游戏小窍门”吗 3.出示某同学的前后两次抓尺子得分记录表,请这位学生谈谈前后两次抓尺子的感受 4.小结:“抓尺子”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不断反复地玩“抓尺子”游戏,我们的反应速度会慢慢地提升。 引导学生对游戏的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综合使用感觉器官,会帮助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用以比较分析和判断。
四、拓展 (3分钟) 1.今天的“抓尺子"游戏中,我们用到了眼睛、耳朵、手以及大脑的相互配合,在生活中有许多运动,往往也有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比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跳绳等(课件出示)这些运动,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 2.我们也知道,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快慢的,但经过多次训练,我们的反应速度是可以逐渐提升的。课后每位同学选择一项运动,每天进行练习,记录相关数据(比如一分钟跳绳的次数等),看看几天后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 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的分析,明白开展有氧运动,不但能增强我们的体质,还能锻炼我们的反应能力。
板书设计 4.测试反应快慢 用到感觉器官:眼、耳、手 距离尺子越下方分数越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节奏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环节略显仓促;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提高教学效果。未来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课 发现生长
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自身生长的感知非常直观,如衣服、鞋子的尺寸变化。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生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可能能够轻易找到生长的证据,而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引导和帮助。同时,激发学生对生长的持续关注和自我认识,为后续的健康教育和生命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对比自己从小到现在的身高、体重和衣物的大小等,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 科学思维: *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发生变化。 探究实践: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换牙,指甲和头发等都在发生变化。 *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并能够如实讲述自己的身体变化。 态度责任: *对生长的变化产生探讨兴趣。 *知道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难点 能够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从小到大的照片、生长发育记录表等。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聚焦 (6分钟)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啦 2.我们每个人都比去年,增加了一岁。在这一年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身体上的变化。 (板书课题:发现生长)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年龄在增长,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探索 (26分钟)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自己身体有变化吗 那你们又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 (1)教师出示一组一个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从这几张衣服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衣服在不断地变大,说明这位同学的身体在不断地生长。除了穿的衣服,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能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地加以指导。 证据一:从小到大的照片。小时候照片上的自己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上的自己个子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证据二:身体发育记录表,从这份记录表上看,我们身体的身高和体重在一年一年地增加,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证据三:牙齿的变化。嘴里的乳牙一颗一颗地脱落,长出新牙,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三、研讨 (5分钟) 我们的生长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拓展 (5分钟) 听家长讲一个有关我们成长的故事,再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5.发现生长 爬→走→跑 身高和体重都在变化 牙齿越来越多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具体的生长变化实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理解自己的生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数据记录和对比分析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测量。同时,在家长的配合下,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生长数据,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以此加深学生对生长的理解和感悟。
第6课 身体的“时间胶囊”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7课,《做个“时间胶囊”》是学生对于未来生长发育的推测。推测的理由来自之前对自己身体的各种了解,这是目前身体的基本情况,也是未来发育的基础。所以,首先要把目前的各种身体信息补充、完善。 在学习完前几课后,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生长变化不仅体现在身高、体重,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学习技能方面、身体运动技能方面等也有所进步和提高,所以在本课的记录身体信息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不断地生长。 科学思维: *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理解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通过对长辈、哥哥、姐姐们的身体生长情况的了解,推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况。 态度责任: *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时间胶囊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任务 (6分钟) 1.出示六年级的学生生长变化记录视频。 提问:你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身体的哪些部分在变化呢? 预设:我们长高了,变重了。 2.布置任务:做一个时间胶囊把我们的身体信息装进去,到六年级时再打开。(板书课题:做个“时间胶囊”) 学生对“时间胶囊”并不熟悉,教师用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时间胶囊”是什么,可以在里面放些什么物品,记录哪些信息。
二、研讨 (18分钟) (一)了解“时间胶囊”里的记录信息 1.提问:在“时间胶囊”里我们可以写下关于身体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思考。 2.谈话:还记得第二课我们观察到的身体生长情况吗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身高、体重、腿长等信息记下来,然后再预测一下,五年后我们身体各部分会增长到多少,我们把这些预测的信息也填写在记录单上,最后把记录单放进塑料瓶里,封好并保存起来。等到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再拿出来,作为毕业礼物送给自己。 学生了解“时间胶囊”里记录单要记录的内容。 3.学生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二)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 1.请你预测一下,自己在六年级时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预测自己的生长情况。 2.你能具体说说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吗 理由是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会发生的变化。 3.提问:我们依据什么来推测六年级时身体的变化呢 学生进行推测依据的归类。 4.思考: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呢 预设:注意饮食,经常运动,适度玩手机和电脑,早睡早起等。
三、制作 (10分钟) 1.学生填写完记录单,制作自己的“时间胶囊”。 2.举办一个“时间胶囊”装箱、封闭保存的小仪式。
四、拓展 (5分钟) 整理出我们在本单元的记录,把它们编成一本小册子保存起来。
板书设计 6.身体的“时间胶囊” 了解“时间胶囊”里重要的记录信息 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够展开“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尽管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有那么完整的规划,也不会有完善的健康意识,但是我们需要想到的是,五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少年,那时他们已经开始有能力、有意识地对今后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希望,做好自己简单的规划。而在那时再次打开“时间胶囊”,回顾这五年来自己的成长,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将面临下一个成长阶段,“健康的生活”将延续下去,健康生活的意识逐渐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