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
一、单选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 B.新性状的出现
C.生殖隔离的形成 D.地理隔离的产生
2.达尔文提出的哪项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
A.获得性遗传 B.自然选择学说
C.物种不变论 D.用进废退
3.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是( )
A.1∶1 B.2∶1 C.3∶1 D.4∶1
4.生物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环境发生变化使得该环境中的生物发生了变异
B.达尔文对于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仅有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还有自然选择
5.下列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和正常的女儿
B.一对血型为A型与B型的夫妇生了一个血型为AB型的孩子
C.纯合红花(CC)和纯合白花(cc)的金鱼草杂交,所得F1(Cc)的花色表现为粉红花
D.对某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后子代的性状表现
6.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7.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个体之间仍然有几率突破生殖隔离,产生可育后代。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黔金丝猴(Rbr,既有金毛也有黑毛)拥有川金丝(Rro,金毛)以及滇金丝猴(Rbi,黑背白腹)这两个谱系的混合基因组,据此认为远古时期Rmo和Rbi的杂交产生了Rbr的祖先,三者各自选择与自身毛色相近的个体交配(性选择),逐渐形成现今的三个物种的金丝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三种金丝猴的基因库存在部分重合的现象
B.远古时期Rro和Rbi可能属于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
C.三种金丝猴祖先间的性选择是基于地理隔离而实现的
D.在进化过程中,Rbr的毛色决定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8.某同学把材质、大小相同的两种颜色的球等量标记后,放入罐①、②、③、④中模拟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如图所示。以下正确的是( )
A.每次从②中摸出两个球组合并记录,摸完为止,结果小球组合为AA:Aa:aa=1:2:1
B.在生物实际生殖过程中,一般可以将②模拟为雌性生殖器官,将④模拟为雄性生殖器官
C.若把罐子①里的白球换成大球,每次摸一大一小两球并记录就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
D.若把②标记为雌性生殖器官、③标记为雄性生殖器官,分别摸一球并记录就能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用进废退学说为核心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不可遗传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0.蝙蝠的翼、鲸的鳍、人的上肢等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
A.化石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细胞生物学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
1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关于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花传粉 B.杂交时无需去雄
C.自然条件下一般为杂合子 D.相对性状不易区分
1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下列基因型的生物中属于杂合子的是( )
A.ff B.FF C.Ff D.ffff
13.下列关于测交、自交、杂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交能够判断相对性状的显性、隐性
B.杂合子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
C.不同植物的雌雄花之间的自由传粉就是自交
D.同一株玉米的雄花花粉落到雌花柱头上属于杂交
14.某种品系鼠的灰色毛和黄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做了以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综合三组实验结果进行推断,错误的是( )
学习小组 亲本 后代
一 灰色×灰色 全为灰色
二 黄色×黄色 黄色:灰色=2:1
三 灰色×黄色 黄色:灰色=1:1
A.小组一的亲本均为纯合子
B.小组二杂交后代中的黄色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C.表中表现型相同个体,基因型均相同
D.实验结果表明该鼠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5.控制猫尾长短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某杂交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亲本长尾猫的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
B.甲杂交过程属于测交过程
C.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
D.F2中长尾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1/2
1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解题思路中,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的杂交实验,F1的表现型否定了融合遗传,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B.“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不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C.孟德尔所做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孟德尔、摩尔根、萨顿均用了该方法得出了遗传的不同定律
二、填空题
17.某种小动物的毛色可以是棕色、银灰色和黑色(相关基因依次用A1、A2和A3表示)。如表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杂交实验。
组别 亲本 子代(F1)
甲 棕色×棕色 2/3棕色、1/3银灰色
乙 棕色×银灰色 1/2棕色、1/2银灰色
丙 棕色×黑色 1/2棕色、1/2黑色
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组解题思路可知:__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产生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2)让甲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或____________。
(3)选取____________组的F1____________个体与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三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18.牛的黑色(B)对红色(b)是显性。良种场现有两栏圈养牛,栏里的牛进行自由交配。甲栏全为黑色,乙栏既有黑色又有红色。甲、乙两栏牛是亲子代关系,来场参观的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有的说乙栏牛是甲栏牛的亲代,有的说乙栏牛是甲栏牛的子代。请你根据分离定律的知识,解题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栏牛为乙栏牛的亲代,且甲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甲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乙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让乙栏中的黑色牛与异性红色牛交配,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
(2)若乙栏牛为甲栏牛的亲代,且乙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乙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甲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甲栏中没有红色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遗传因子用D、d表示)
(1)写出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假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现象的解释过程(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假说进行演绎的过程(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如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植物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该植物种群中红花与白花杂交,后代中红花∶白花=5∶1。
(1)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如何?写出你的思维过程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如何?写出过程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若让子粒饱满玉米为父本与子粒凹陷玉米为母本进行杂交育种时,需要进行人工杂交实验,具体的做法是______。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称为______。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一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
(3)若子粒饱满对凹陷为显性,用杂合的子粒饱满玉米作亲本连续自交5次,则理论上F5的子粒饱满玉米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所以形成物种的标志是不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或者产生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即产生了生殖隔离,C正确。
故选C。
2.答案:B
解析: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4.答案:A
解析:A、拉马克的观点是生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发生定向变异,即环境发生变化使得该环境中的生物发生了变异,A正确;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于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也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并非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共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错误;
D、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而不是还有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在中性学说里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色盲的儿子,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属于性状分离,A正确;
B、血型为A型与B型的夫妇生了一个血型为AB型的孩子,属于共显性,不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
C、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杂交,所得F1的花色表现为粉红色,说明红色与白色是不完全显性,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
D、对某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后子代的性状表现,不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是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黔金丝猴拥有川金丝猴以及滇金丝猴这两个谱系的混合基因组,说明三种金丝猴有部分基因是相同的,所以基因库存在部分重合的现象,A正确;
B、题干中提到远古时期Rmo和Rbi的杂交产生了Rbr的祖先,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个体之间仍然有几率突破生殖隔离,产生可育后代,所以远古时期Rro和Rbi可能属于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B正确;
C、题干表明三者各自选择与自身毛色相近的个体交配(性选择),性选择是基于毛色等自身特征,而非地理隔离,C错误;
D、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性选择,选择与自身毛色相近的个体交配,所以Rbr的毛色决定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AB、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相同,避免人为误差。第二,每次抓取完,需将彩球放回原桶内,必须充分摇匀后,再抓取下一次。第三,在生物的实际生殖过程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第四,多次重复进行实验,这样统计结果才接近理论值。可以将②模拟为雄性生殖器官,将④模拟为雌性生殖器官,AB错误;
C、罐子①中的大球代表一对等位基因,小球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每次摸一大一小,抓取大球和小球互不干扰,组合在一起并记录,可以模拟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②桶和③桶分别取一球记录,这个过程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
C、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蝙蝠的翼、鲸的鳍、人的上肢等同源器官的存在通过比较这些同源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比较解剖学证据,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AC、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合子,A正确,C错误;
B、对豌豆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时,需要对母本去雄(在花未成熟时,全部除去母本的雄蕊),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B错误;
D、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因此用豌豆植株进行杂交,很容易观察和解题思路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B
解析:A、测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如果测交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说明该个体为杂合子,但不能判断显隐性,A错误;B、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所以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B正确;C、同一植物的雌雄花之间的自由传粉称为自交,C错误;D、同一株玉米的雄花花粉落到雌花柱头上属于自交,D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A、由小组二的实验结果可知,灰色是隐性性状,故小组一的亲本均为隐性纯合子,A正确;B、小组二杂交后代中的黄色:灰色=2:1,可知显性纯合致死,故子代黄色鼠只有杂合子,B错误;C、表中表现型相同个体,基因型均相同,即黄色均为Aa,灰色均为aa,C正确;D、实验结果表明该鼠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B。
15.答案:D
解析:A、F1长尾猫之间相互交配,F2中有长尾猫和短尾猫(发生性状分离),说明F1长尾猫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即猫的长尾对短尾为显性性状,亲本长尾猫与短尾猫杂交,F1中有长尾猫和短尾猫,说明亲本长尾猫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A正确;B、甲中,亲本长尾猫为杂合子,亲本短尾猫为隐性纯合子,所以甲杂交过程属于测交过程,B正确;C、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与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相同,因此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C正确;D、综上解题思路可推知:F2长尾猫中的纯合子占1/3,杂合子占2/3,F2中长尾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2/3×2/3×1/4=1/9,D错误。故选D。
16.答案:B
解析:融合遗传是指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孟德尔的杂交实验,F1只表现为一个亲本的表现型,因此F1的表现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但没有证实基因的分离定律,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假说内容,不属于演绎推理内容,B正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即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即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在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错误;孟德尔用了该方法得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用了该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
17.答案:银灰;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棕色:银灰色:黑色=4:3:1;丙;棕色
解析:(1)由甲组棕色×棕色杂交,后代中出现了银灰色可知银灰色是隐性性状,产生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
(2)若甲组中亲代组合为A1A2×A1A2,则子代(F1)的基因型为2/3A1A2(棕色),1/3A2A2(银灰色),让其自由交配,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2/3,则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1A1(棕色)的比例为1/3×1/3=1/9;A2A2(银灰色)的比例为2/3×2/3=4/9;A1A2(棕色)的比例为2×1/3×2/3=4/9,此时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另一种情况:若甲组亲代组合为A1A2×A1A3,则甲组的子一代(F1)的基因型为1/3A1A2(棕色),1/3A1A3(棕色),1/3A2A3(银灰色),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1/3,A3的基因频率为1/3,则子一代其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2/9A1A2(棕色)、2/9A1A3(棕色)、1/9A2A2(银灰色)、2/9A2A3(银灰色)、1/9A3A3(黑色),即表现型比例为棕色:银灰色:黑色=4:3:1。
(3)要保证在子代得到三种毛色的个体,其杂交双亲必须含有A1、A2和A3三种基因,故杂交双亲之一必须为棕色,且一定为杂合子,又根据表中杂交实验可推知,棕色对银灰色为显性,银灰色对黑色为显性,据此可知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根据以上解题思路,需要选取的F1棕色个体基因型为A1A3,且只有丙组的F1棕色个体符合条件。
18.答案:(1)Bb;BB、Bb和bb;黑色∶红色=2∶1
(2)BB和bb;Bb或BB和Bb;乙栏中黑色牛只有B一种配子,且红色牛均为同一性别
解析:(1)若甲栏牛为乙栏牛的亲代,即甲栏黑色牛杂交出现性状分离,且甲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甲栏中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则其子代乙栏中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Bb、bb;让乙栏中的黑色牛(1BB、2Bb)与异性红色牛(bb)交配,子代表现的性状及比例为黑色∶红色=(1/3+2/3×1/2)∶(2/3×1/2)=2∶1。
(2)若乙栏牛为甲栏牛的亲代,且乙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乙栏中的牛均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由于甲栏牛全为黑色,所以亲代可以是BB和bb杂交,也可以是BB和BB交配。因此,子代甲栏中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或BB和Bb。乙栏为甲栏的亲代,且甲栏中没有红牛,说明乙栏黑色牛为纯合子,且栏中红色个体均为同一性别,彼此不能交配。
19.答案:(1)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基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产生的F1均为高茎豌豆,F1自交,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且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
(2)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一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
(4)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方法:测交法,让F1与隐形纯合子杂交;预期实验结果: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且比例为1:1
解析:(1)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过程:
①实验现象: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产生的F1均为高茎豌豆。
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
②实验现象:F1自交,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提出问题:为什么F2又出现了矮茎
③实验现象: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
提出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2)孟德尔假说的主要内容: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解题思路图解:
。
(4)如果假说正确,F1(Dd)能产生两种配子D:d=1:1,让F1与隐性亲本(dd)杂交,子代会出现高茎(Dd)、矮茎(dd),比例为1:1,遗传图解:
。
(5)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①验证方法:测交法,让F1与隐形纯合子杂交;
②预期实验结果: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且比例为1:1。
20.答案:(1)红花和白花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则亲本的基因型A-×aa→A-∶aa=5∶1,子代中aa的比例为1/6=亲本白花aa产生a配子的比例×红花中Aa产生a配子的比例=1×红花中Aa的比例×1/2,则可求出亲本红花中Aa的比例=1/3,AA=2/3。若红花植株自交,则后代AA=2/3+1/3×1/4=3/4,aa=1/3×1/4=1/12,,Aa=1/3×1/2=1/6,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红花∶白花=11∶1
(2)亲本红花中Aa的比例=1/3,AA=2/3.若红花自由交配,亲本红花产生a配子的比例为1/3×1/2=1/6,A配子的比例为1-1/6=5/6,后代中aa=1/61/6=1/36,A-=1-1/36=35/36,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红花∶白花=35∶1
解析:(1)设红花和白花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则亲本的基因型A_aaA_∶aa=5∶1,子代中aa的比例为1/6=亲本白花aa产生a配子的比例红花中Aa产生a配子的比例=1红花中Aa的比例1/2,则可求出亲本红花中Aa的比例=1/3,AA=2/3。若红花植株自交,则后代AA=2/3+1/3×1/4=3/4,aa=1/3×1/4=1/12,Aa=1/3×1/2=1/6,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红花∶白花=11∶1。
(2)亲本红花中Aa的比例=1/3,AA=2/3.若红花自由交配,亲本红花产生a配子的比例为1/3×1/2=1/6,A配子的比例为1-1/6=5/6,后代中aa=(1/6)2=1/36,A_=1-1/36=35/36,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红花∶白花=35∶1。
21.答案:(1)对子粒凹陷玉米套袋→人工授粉→套袋;显性性状
(2)思路及预期结果: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形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若某些子代表现出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3)31/33
解析:(1)玉米是异花传粉作物,若对玉米进行人工杂交实验,应在花蕊还未成熟时,对母本(子粒凹陷玉米)进行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待花蕊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然后对母本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中存在控制该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其通常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验证分离定律常采用自交和测交法,具体实验思路是: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②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出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3)假设控制玉米籽粒形状的基因为A/a,若子粒饱满对凹陷为显性,则杂合的子粒饱满玉米基因型为Aa,Aa连续自交n代,子代中杂合子占1/2n,纯合子占1-1/2n,显性纯合子占1/2-1/2n+1,显性个体占1/2+1/2n+1,即连续自交5次,F5的子粒饱满玉米中纯合子占(1/2-1/26)/(1/2+1/2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