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史称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4.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5.230年,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北方地区
赤壁 之战
孙权
刘备
曹操
以少胜多
三国鼎立: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史称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曹丕用22个蛋喂洛阳
刘备穿了22件衣服大汗淋漓去成都
孙权和22个鹅跳舞(吴)跑到了建业
谐音加串联
4.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省略语记忆:
政治上:控献帝,挟天子,用贤才,破门第,网地中下人。
经济上:北屯田,修水利,解粮乏,恢农业,实力渐增强。
5.230年,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
定了基础。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
趋向平衡。
南
北
经济重心南移
差距终于缩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
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辛勤努力,大片的荒地被开垦。
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2.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
(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
(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
(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人口达到百万。
3.《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1.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
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辛勤努力,大片的荒地被开垦。
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省略语记忆:
南战少,环境稳,淝水东晋胜,阻游牧南下,发展进程顺。
北南迁,带劳力,先进工具和技术。
重农业,共开发,修水利,开荒地。
统治者,实政策。
南优北劣。
2.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
(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
(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
(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
(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人口达到百万。
麦稻
纺织 蜀锦
灌钢
人口多
远航大船
青瓷
经济发展表现
农冶手制造商
3.《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
《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省略语记忆:
《汉书》:开发不充分,生产低,特产丰,人不富。
《宋书》:开发已充分,农大发,带手工,江最富。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3.北朝: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谐音串故事:死只鸡后,鲜卑看见了北魏,死三角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死
三
角
统一
死鸡
北魏
建
进一步加强
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省略记忆法:
迁洛阳,用汉语,禁鲜卑;
穿汉服,
改汉姓,拓跋改姓元;
鲜卑汉族来联姻,
采官制,学礼法,尊孔子,孝治国。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省略记忆法:促融合,学汉文,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各族了解。
3.北朝: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顺口溜记忆法:东西北魏北齐周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数学著作《缀术》。
2.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数学著作《缀术》。
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缀术》
2.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现存第一部
完整的农学著作
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3.北朝: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1、书法:“书圣”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东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2、绘画:东晋的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3、范缜的《神灭论》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4、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特点。“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品。
省略语:云龙石窟棒,造型融佛艺,
龙门二十品,魏碑书法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