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学习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与小学学习的统计最大的区别就是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借助生活经验概括出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者分析 小学学习过简单的数据的收集和描述,对统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能够读到一些简单的图表信息,但不善于用数字信息说理,统计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 2.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3.会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取得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对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根据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出简单的整理。
教学难点 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 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的种类和数量,需收集哪些数据?怎样整理这些数据? 学生活动1: 学生动脑进行思考,举手回答.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环节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师活动2: 鸟是人类的朋友。为普及鸟类知识,提高青少年爱鸟、护鸟意识,杭州市举办小学生观鸟比赛。下表是一观鸟小组记录的杭州西溪湿地部分鸟类观察数据。 (1)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可参考以下思路收集数据。 1.确定数据收集的目的、对象和范围。 2.根据所要收集的数据,决定数据收集的手段与途径。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直接途径,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途径获取数据。 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 (1)直接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 (2)间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 数据收集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问题;②确定调查对象;③选择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⑤记录结果;⑥得出结论. 注意: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不能重复,不能相互交叉,不能 概念模糊不易回答,不能带有某种倾向等。 3.选择或设计恰当的数据记录工具。当用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收集数据时,往往需要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并用适当的方法记录。如表是用划记法记录数据的,“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例如,八哥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一”,表示共出现6次。 1.记录数据的方法——划记法: “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 2.整理数据的方法: (1)分类、排序,即将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然后 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将数据分类、 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2)分组、编码,即将原来繁多、无序的数据简单化、有序化, 此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3.统计表: 经过整理的数据可用统计表的形式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便于从中寻找规律,发现有用的信息。在情况比较复杂时,需要用双向细目表来表示。 易错提示: (1)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同时对所有数据都要确保“不重不漏”; (2)制作统计表时,注意项目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不能填错数据. 例1 某校为了解学生的身高,通过测量,获得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 (1)设计一个能记录上述测量数据的表格,并将数据填入表中(学生可用序号表示)。 (2)为更直观地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应怎样整理数据 解:(1)如表6-2,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表6-3),那么就能较容易地比较出男、女生的身高。 原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规律,才能发现有用的信息。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经过整理的数据可用统计表的形式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例2 某科学家通过一项实验来了解不同体重的人在进行不同活动时消耗的热量。下面是不同体重的人活动30分钟消耗的热量(单位:焦)的实验数据: 体重为30千克:骑自行车252焦,打篮球504焦,看电视88焦; 体重为40千克:骑自行车323焦,打篮球689焦,看电视113焦; 体重为50千克:骑自行车399焦,打篮球865焦,看电视139焦; 体重为60千克:骑自行车479焦,打篮球1024焦,看电视160焦。 (1)请制作能反映实验情况的统计表。 (2)实验中,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多 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少 (3)体重对活动时热量的消耗有什么影响 分析:本题涉及“体重”和“活动”两个类型,因此统计表要设计成双向细目的形式,如纵向为“体重”,横向为“活动30分钟消耗的热量”。 解:(1)所求作的统计表如表6-4。 (2)打篮球消耗热量最多,看电视消耗热量最少。 (3)对于同一种活动类型,体重越大,所消耗的热量就越大。学生活动2: 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尝试回答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及数据收集的步骤。 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 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例题的展示,帮助学生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获取数据的主要方法有( D ) ①问卷调查;②访问调查;③查阅文献资料;④实验;⑤互联网查询 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以下数据是小明在街头随机调查了50名青年(年龄在25~30岁)对自己现在所从事 工作的满意度的评分(单位:分,其中“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 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很满意):2,1,4,4,3,3,5,4,3,5,3,5,1,2,3,5, 4,1,4,5,3,3,2,1,2,4,5,3,5,1,2,4,4,4,2,4,3,3,4,2,3,4,3,5,3,2,2,3,1,4.整理以上数据,对自己现在所从事工作很满意的青年有 8 名,对自己现在所从事工作很不满意的青年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为 12% . 选做题: 3.下列获取数据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B ) A. 了解一箱苹果中每个苹果的质量用测量方法 B. 快捷了解历史资料情况用观察方法 C. 抛硬币看正反面的次数用试验方法 D. 了解某班同学最喜爱的体育活动用访问方法 4.某医院护士为一群流感患者测量体温并制成如下统计表(每组含后一个边界值,不含前一个边界值),在这些病人中,体温超过37℃的流感患者共有 38 人. 【综合拓展类作业】 5.某校七年级三班40名学生出生月份的调查记录如下表: (1) 请重新制作一张统计表,使每个月的出生人数情况一目了然. (2) 写出10月出生的学生人数. (3) 根据(1)中的统计表,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请至少写出3条. 解:(1) 按出生月份重新分组可得统计表如下: (2) 10月出生的学生人数为5。 (3) 答案不唯一,如① 该班1月、6月、7月出生的学生人数最少;② 该班12月出生的学生人数最多;③ 该班每个月都有学生过生日。
课堂总结 1.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 (1)直接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 (2)间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 2.数据收集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问题;②确定调查对象;③选择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⑤记录结果;⑥得出结论. 3.记录数据的方法——划记法: “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 4.整理数据的方法:(1)分类、排序。(2)分组、编码。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某校七年级三班体训队员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69,165,166,164,169,167,166,169,166,165.获得这组数据的方法是( D ) 直接观察 B. 查阅文献资料 C. 互联网查询 D. 测量 2.小明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如图所示的调查问卷.小莉认为选项不合理,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选做题: 3.下列统计活动中,不适宜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D ) A. 同学对学校伙食的满意程度 B. 七年级同学家中电视机的数量 C. 每天早晨同学们起床的时间 D. 各种手机在使用时所产生的辐射 【综合拓展类作业】 4. 统计列车上下车人数的情况为调节客流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上海开往北京的某列车途中停靠徐州站、天津西站,开车后,某节软卧车厢的列车员在换车票时进行统计. (1) 请帮列车员填写表格中空缺的数据: (2) 徐州站下车人数占本站开车后该节软卧车厢人数的几分之几 (3) 北京站下车人数占乘坐该节软卧车厢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解:(2) 2÷(44+10-2)=,所以徐州站下车人数占本站开车后该节软卧车厢人数的。 (3) 42÷(44+10)=,所以北京站下车人数占乘坐该节软卧车厢总人数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统计调查,培养了学生主动设计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目前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但通过让学生步入统计这门学科,已经为他们日后成为实践型人才打下了一些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七年级 设计者
教材版本 浙教版 册、章 下册、第6章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1)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认识简单随机抽样。(2)进一步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4)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5)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6)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7)能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8)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学业要求】知道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能根据问题的需要,设计怡当的调查问卷并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收集数据;能绘制扇形统计图、频数直方图,能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等整理与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能读懂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等反映的数据信息,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知道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能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能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知道折线图可以直观反映数据分布的信息;能根据需要使用怡当的统计图表整理和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分析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体会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感悟通过样本特征估计总体特征的思想,形成数据观念,发展模型观念。
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3)扇形统计图;(4)频数与频率;(5)频数直方图。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学段,已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统计图的意义,会用统计图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数。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本章设置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等概念,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易懂;在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与分析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和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必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对生活实际问题中统计,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观察分析和讨论教科书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并从生活中收集有关的实例,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用数学的意识。还应让学生感受数据本身的实际意义和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2.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的概念,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3.能绘制扇形统计图、频数直方图,能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等整理与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能读懂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等反映的数据信息,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舍的信息。4.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频率,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关系会列频数表。5.能根据样本特征估计总体特征,形成数据观念,发展模型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步骤及每个步骤的作用,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简单随机抽样.教学难点:样本的抽取,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二)课时安排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课时6.2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1课时6.3扇形统计图1课时6.4频数与频率2课时6.5频数直方图1课时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了解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2.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3.会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取得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对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1.了解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2.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3.会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取得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对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任务一:设置问题,引出新课任务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感受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不同的结果。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3.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感受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不同的结果。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3.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任务一:回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主要方法任务二: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任务三: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任务四:简单随机抽样6.2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1.进一步掌握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会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条形、折线统计图,并熟练运用条形、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3.能运用统计图灵活分析事物的变化与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培养数据观念。1.进一步掌握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会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条形、折线统计图,并熟练运用条形、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3.能运用统计图灵活分析事物的变化与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培养数据观念。任务一:以事实为背景,引出新课任务二:条形统计图任务三:折线统计图任务四:趋势图6.3扇形统计图1.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3.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数据观念。1.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3.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数据观念。任务一:设置问题,引出新课任务二:扇形统计图任务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6.4频数与频率(1)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2.了解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3.会列频数表。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2.了解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3.会列频数表。任务一:设置问题,引出新课任务二:频数统计表6.4频数与频率(2)1.理解频率的概念,会求频率。2.理解数据总数、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1.理解频率的概念,会求频率。2.理解数据总数、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任务一:回顾频数、频数统计表,列频数统计表的一般步骤任务二:频率6.5频数直方图1.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知道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关系及不同点。2.会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3.会画频数直方图。1.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知道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关系及不同点。2.会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3.会画频数直方图。任务一:设置问题,引出新课任务二:频数直方图
《第6章 》数据与统计图表 单元教学设计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下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与统计图表
第6章
“六”
教学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作业布置
06
目录
07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
2.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3.会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取得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对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知导入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的种类和数量,需收集哪些数据?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新知讲解
任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鸟是人类的朋友。为普及鸟类知识,提高青少年爱鸟、护鸟意识,杭州
市举办小学生观鸟比赛。下表是一观鸟小组记录的杭州西溪湿地部分鸟类观察数据。
新知讲解
(1)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新知讲解
可参考以下思路收集数据。
1.确定数据收集的目的、对象和范围。
2.根据所要收集的数据,决定数据收集的手段与途径。可以通过观察、
测量、调查和实验等直接途径,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途径获取数据。
新知讲解
(1)直接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
(2)间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
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
数据收集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问题;
②确定调查对象;
③选择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
⑤记录结果;
⑥得出结论.
注意: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不能重复,不能相互交叉,不能
概念模糊不易回答,不能带有某种倾向等。
新知讲解
3.选择或设计恰当的数据记录工具。当用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收集数据时,往往需要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并用适当的方法记录。如表是用划记法记录数据的,“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例如,八哥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一”,表示共出现6次。
新知讲解
1.记录数据的方法——划记法:
“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
2.整理数据的方法:
(1)分类、排序,即将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然后
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将数据分类、
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2)分组、编码,即将原来繁多、无序的数据简单化、有序化,
此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新知讲解
3.统计表:
经过整理的数据可用统计表的形式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便于从中寻找规律,发现有用的信息。在情况比较复杂时,需要用双向细目表来表示。
新知讲解
易错提示:
(1)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同时对所有数据都要确保“不重不漏”;
(2)制作统计表时,注意项目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不能填错数据.
新知讲解
例1 某校为了解学生的身高,通过测量,获得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
154.0, 157.5(女), 149.0(女), 171.2, 165.2,
151.0(女),168.5 , 152.5 (女), 155.3 (女),154.0 (女),
162.0, 166.4, 158.6 (女), 164.0, 156.5,
155.5, 160.6 (女),162.3 (女), 150.2, 163.5 (女) .
(1)设计一个能记录上述测量数据的表格,并将数据填入表中(学生可
用序号表示)。
(2)为更直观地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应怎样整理数据
新知讲解
解:(1)如表6-2,
新知讲解
(2)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如表6-3),那么就能较容易地比较出男、女生的身高。
新知讲解
原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规律,才能发现有用的信息。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经过整理的数据可用统计表的形式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新知讲解
例2 某科学家通过一项实验来了解不同体重的人在进行不同活动时消耗的热量。下面是不同体重的人活动30分钟消耗的热量(单位:焦)的实验数据:
体重为30千克:骑自行车252焦,打篮球504焦,看电视88焦;
体重为40千克:骑自行车323焦,打篮球689焦,看电视113焦;
体重为50千克:骑自行车399焦,打篮球865焦,看电视139焦;
体重为60千克:骑自行车479焦,打篮球1024焦,看电视160焦。
(1)请制作能反映实验情况的统计表。
(2)实验中,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多 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少
(3)体重对活动时热量的消耗有什么影响
新知讲解
分析:本题涉及“体重”和“活动”两个类型,因此统计表要设计成双向细目的形式,如纵向为“体重”,横向为“活动30分钟消耗的热量”。
解:(1)所求作的统计表如表6-4。
(2)打篮球消耗热量最多,看电视消耗热量最少。
(3)对于同一种活动类型,体重越大,所消耗的热量就越大。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课堂练习
1.获取数据的主要方法有( )
①问卷调查;②访问调查;③查阅文献资料;④实验;⑤互联网查询
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D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课堂练习
2.以下数据是小明在街头随机调查了50名青年(年龄在25~30岁)对自己现在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的评分(单位:分,其中“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很满意):2,1,4,4,3,3,5,4,3,5,3,5,1,2,3,5,4,1,4,5,3,3,2,1,2,4,5,3,5,1,2,4,4,4,2,4,3,3,4,2,3,4,3,5,3,2,2,3,1,4.整理以上数据,对自己现在所从事工作很满意的青年有 名,对自己现在所从事工作很不满意的青年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为 .
8
12%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课堂练习
3.下列获取数据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了解一箱苹果中每个苹果的质量用测量方法
B. 快捷了解历史资料情况用观察方法
C. 抛硬币看正反面的次数用试验方法
D. 了解某班同学最喜爱的体育活动用访问方法
B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课堂练习
4. 某医院护士为一群流感患者测量体温并制成如下统计表(每组含后一个边界值,不含前一个边界值),在这些病人中,体温超过37℃的流感患者共有 人.
38
体温/℃ 人 数 百分比
36~37 12 24%
37~38 20%
38~39 14 28%
39~40 8 16%
40~41 6
合计 100%
【综合拓展类作业】
课堂练习
5. 某校七年级三班40名学生出生月份的调查记录如下表:
(1) 请重新制作一张统计表,使每个月的出生人数情况一目了然.
(2) 写出10月出生的学生人数.
(3) 根据(1)中的统计表,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请至少写出3条.
2 8 9 6 11 10 12 10 12 3
5 10 2 9 12 8 12 10 5 3
5 4 3 3 12 3 4 9 11 2
12 7 1 12 11 4 2 8 10 12
【综合拓展类作业】
课堂练习
解:(1) 按出生月份重新分组可得统计表如下:
(2) 10月出生的学生人数为5。
(3) 答案不唯一,如① 该班1月、6月、7月出生的学生人数最少;② 该班12月出生的学生人数最多;③ 该班每个月都有学生过生日。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人 数 1 4 5 3 3 1 1 3 3 5 3 8
课堂总结
1.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
(1)直接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
(2)间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
2.数据收集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问题;②确定调查对象;③选择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⑤记录结果;⑥得出结论.
3.记录数据的方法——划记法:
“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
4.整理数据的方法:(1)分类、排序。(2)分组、编码。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题: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作业布置
1.某校七年级三班体训队员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69,165,166,164,169,167,166,169,166,165.获得这组数据的方法是( )
A. 直接观察 B. 查阅文献资料
C. 互联网查询 D. 测量
D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作业布置
2.小明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如图所示的调查问卷.小莉认为选项不合理,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D
你平时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是 ( )
① 看课外书 ② 体育活动
③ 看电视 ④ 打篮球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作业布置
3.下列统计活动中,不适宜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
A. 同学对学校伙食的满意程度
B. 七年级同学家中电视机的数量
C. 每天早晨同学们起床的时间
D. 各种手机在使用时所产生的辐射
D
【综合拓展类作业】
作业布置
4. 统计列车上下车人数的情况为调节客流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上海开往北京的某列车途中停靠徐州站、天津西站,开车后,某节软卧车厢的列车员在换车票时进行统计.
(1) 请帮列车员填写表格中空缺的数据:
站 名 上海 徐州 天津西 北京
上车人数 44 10 0
下车人数 0 2 10
0
42
【综合拓展类作业】
作业布置
(2) 徐州站下车人数占本站开车后该节软卧车厢人数的几分之几
(3) 北京站下车人数占乘坐该节软卧车厢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解:(2) 2÷(44+10-2)=,所以徐州站下车人数占本站开车后该节软卧车厢人数的。
(3) 42÷(44+10)=,所以北京站下车人数占乘坐该节软卧车厢总人数的。
Thanks!
2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