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历史中考专题复习:繁荣开放的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历史中考专题复习:繁荣开放的社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06: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专题复习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贞观之治
1.背景
唐太宗从隋朝的兴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懂得了“为君之道”,明白了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
2.治国政策
(1)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唐太宗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这批大臣能干廉洁、敢于直言、办事效率高,在协助皇帝治理国家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唐太宗有力地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3)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死刑条目减去一半,“鞭背”等酷刑被废除。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他还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
(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加强和他们的联系。而当东突厥贵族率部进攻内地,直逼都城长安时,他立即派兵迎击,直至把东突厥灭亡。这种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3.结果与影响
(1)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也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二、科举制的创立
1.九品中正制
(1)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2)隋文帝时被废除。
2.科举制
(1)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①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③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一般先在州府进行初试,合格者进京参加由尚书省职能部门组织的“省试”。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的进士往往被委以重任。④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创立后,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对应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太宗广开言路最主要的原因是
A.吸取隋亡的教训 B.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
C.听取魏征的建议 D.出现深刻的社会危机
3.勇于向唐太宗提意见和建议的唐朝官员中,最突出的是
A.长孙无忌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
4.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包括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准能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④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的是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6.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是
A.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C.不拘出身,唯才是举   D.智能并举,强调素质
7.唐代科举考试中的“省试”是指
 A.州府初试       B.省城组织的考试
 C.尚书省组织的考试   D.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8.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9.开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0.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A.进士科、明算科 B.明经科、明法科
C.秀才科、进士科 D.进士科、明经科
11.唐朝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重
A 明经科 B 秀才科 C 进士科 D 状元科
12.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
A.五、六百年 B.约一千年
C.一千三百多年 D.一千五百年
13.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满脸怒容,咬牙切齿地说:“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长孙氏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太宗说:“魏征经常在朝廷上当众羞辱我。”长孙皇后听完,马上退回内室换下一身朝服出来表示祝贺。太宗很惊奇,长孙皇后对他说:“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为陛下是明君, 我怎能不祝贺呢 ”太宗于是转怒为喜,对魏征更加敬重。
材料二:“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品质。
(2)结合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具有上述政治品质的主要原因。
(3)请你对上述政治品质在治国方面的作用,作出简要评价。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中说唐太宗“夙夜孜孜”、“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何在?
16.是非判断〔下面的各项内容,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在( )内打“√”,无关的打“×”〕
(1)“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
(2)“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3)“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
(4)“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
(5)“金榜未题名,名落孙山外。”( )
(6)“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7)“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荣辱掌握在门阀士族之手),抄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二 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进士、明经两科目,从形式上来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时门阀盛,被举为孝廉、秀才的人必定出于士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唐长孺《南北朝科举制度的萌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一,指出它有何弊端
(2)比较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选官制度与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有何区别 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7
答案
1.A 2.A 3.B 4.C 5.D 6.A 7.C 8.C 9.B 10.D 11.C 12.C 13.C
14.(1)虚心纳谏。 (2)巩固统治,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3)虚心纳谏,对君主而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对巩固政权、治理国家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治国成败,仅限于统治者的个人政治品质是不完善的,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行以法治国。(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仅靠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是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治清明的。)
15. (1)因果关系。以隋亡为训,采取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2)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和统治。
16.(1)√ (2) √ (3) √ (4) √ (5) √ (6) × (7) × (8) √
17.(1)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控制人才选拔,注重门第出身。(2)由重门第到分科考试,择优录用。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这样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