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三导教学”活动设计
课题: 《北方民族大融合》 ———— 孟 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再认在现下列史实
1﹒北魏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迁都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融合的六项措施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学活动,实践主动获取和处理有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同伴互助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措施,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中华民族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确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课堂三导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对“民族融合”没有明显,清晰的概念,对学习本课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建立:
时间:____________ 2.北方统一:时间: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 区域:_____________
3.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迁都________ 由________ 迁到___________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以及影响
1.措施:1)说______________ 2)穿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__
4)与汉族___________ 5)采用__________ 6)学习___________
2.影响: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北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时间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中国是一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还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引导学生回答:55个,他们同汉族一起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历史长河中海曾经活跃着其他少数民族,比如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鲜卑族。它们也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今天还有没有鲜卑族呢?(引导学生回答:没有)他们哪里去了呢?他们已经和汉族相融合了。
聆听:回答学生回答要点: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
引出“民族融合”这一概念,为引出下一环节做准备。
约1分钟
2概念说:什么是民族融合?
1. 多媒体展示: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得民族差异逐渐消失,最后完全融合为一体。 2. 教师列举说明。
齐声朗读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大融合”是本课的主题,也是本课的重点,更是本课难点。 学生比较难以准确把握此知识点,对自主学习有一定的障碍。 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前,帮助他们扫清自学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果。
约3分钟
3导学目标
解读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主线就是民族融合,学习本课的每个知识点,都要思考它与民族大融合有没有关系?
1.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2. 一位学生讲述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能知道本课的学习目标,、知道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内驱作用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约2分钟
4学生自主学习
1. 板书知识体系2. 督促学生动手、动笔、动脑、要求学生准确,快速、高效地在交次啊红枣年糕找到导学内容填空部分的答案。3. 巡视学生,对对优等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引导,对中等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厌学生进行督导,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
×××学生)4. 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收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生成的疑问:5. 根据巡视是获得的有效信息,及时做好情感因素的诱导工作。
1. 运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进行自主学习:2. 2.案阅读技能规范要求在课本上勾画,做出标识。3. 对于自己不懂得问题,通过同伴互助和小组学习的形式解决。4. 同伴互助和小组学习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在“学生活动设计”的导疑案例之课堂生成一栏中。
1. 能准确知识体系填空部分的答案。2. 能按要求在课本规范做出标志。3. 学生能增长了合作学习的活动经验:4. 学生能主动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得到锻炼,逐步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约7分钟
5反馈矫正
1. 在巡视过程中批改部分学生的答案:2. 根据上板同学演示和批改学生答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1. 选三位同学,上板演练,分别完成四目知识提纲。2.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充部分及导学诊断题:随之进行比较并做出自诊断:并根据教师点评修正答案。
1. 学生要独立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充部分:2. 并全部独立完成导学诊断。
约8分钟
6导疑1.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2.课前预设导疑案案例:北魏迁都和民族大融合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课前预设导疑案案例:为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1.①教师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那么,当时北方黄河流域生活着那些民族呢?②媒体展示: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分布图:③教师讲述:各民族之间由于长时间在一起共同生活,彼此之间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相互的影响:④展示北魏时期,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生产等方面的影响⑤提问学生,幻灯片分别体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自哪个方面互相影响?并用一句话概括三幅图的历史信息?⑥过渡:幻灯片说明了黄河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域民族融合已经形成了趋势。此时,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出现,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并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这位人物就是北魏孝文帝。那么他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呢?2.①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②教师提问:从地图上可以得到什么历史信息?③教师讲述:平城一代是鲜卑族的主要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域,洛阳周围则是汉民族主要聚居区域,北魏迁都于此,使鲜卑族和汉族在同一地方杂居生活,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3.①提出讨论问题:寻找实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提示学生:结合课本文字、图片、表格展开讨论):②组织学生讨论:③教师总结:孝文帝的改革是从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合、思想的融合、制度融合以及血缘的融合开始等方面促进了北方鲜卑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因此成为“大融合”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并采取改革措施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他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④要求学生思考课本116页动脑筋? 4.接到学生课堂生成的疑问。
1. 思考并回答学生应答知识要点:幻灯片分别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生产技术和饮食方面的的影响。幻灯片展示出民族融合已经形成趋势。 思考并回答:学生应答的要点:这是北魏迁都示意图: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3.①学生应答的要点:孝文帝改革是向汉民族学习。 ②学生讨论,师生互动。
1. 时间主动获取和处理有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2. 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得到运用,增长了合作学习的活动经验。 3.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达到“练思”效果。4. 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疑难疑惑得到解决。5. 学生初步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人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成知识系统化。
大约14分钟
7巩固学习成果
1. 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导练达标练习,并在巡视过程中批改部分学生答案。2. 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按“学生活动设计”要求独立完成导练达标习题.
学生全能完成,部分同学完成选作练习。
约5分钟完成
8导练点睛
讲述:第四单元学习是魏晋南北朝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时期,汉族,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采取了六项措施,促进里民族大融合的实现,即为本课的重点,知识,提出任务,请同学们利用三分钟时间,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
1. 背诵:2. 部分学生当堂背诵。
全部学生能做到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6项措施。
大约5分钟完成。
教学反思:
(导学案设计)
【导学提纲】
要求:1.运用导学提纲,完成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内容要求的记忆,完成导学问题的找答案工作。
2借助知识点,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
3.在导疑案例课堂生成栏目中认真填写,想不明白,看不懂、理不清的问题。
4.先生15分钟完成。
一、学习目标、能再现下列史实:
(1)北魏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迁都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融合的六项措施及影响。
二、导学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融合的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三、导学知识体系: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建立:
时间:____________ 2.北方统一:时间: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 区域:_____________
3.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迁都________ 由________ 迁到___________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以及影响
1.措施:1)说______________ 2)穿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__
4)与汉族___________ 5)采用__________ 6)学习___________
2.影响: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北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诊断】
1.北魏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统一了(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2.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是北魏哪位皇帝(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孝文帝 D.齐桓公
3.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以看出,他主要是向那个民族学习。( )A.鲜卑族 B汉族 C匈奴族D氐族
三、【导疑案例】
一、课前预设:1.北魏迁都洛阳和民族大融合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课堂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导练达标】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以后,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具体体现在( )
A使用汉姓 B采用汉姓 C与汉族贵族通婚 D学习汉族的礼法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4﹒形成右表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张骞通西域
5.(选作)下列历史现象与孝文帝改革互成因果关系是( )
A北方的统一 B北方的民族矛盾 C北魏的衰败 D北方的民族融合
6.阅读以下材料
北魏孝文帝说:如果民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
统一使用汉语。哪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要降职或罢官。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中心内容?
(2)材料提及的是历史上那次改革?这次改革还有哪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选做)结合材料,说说民族融合的含义?
五、【导练点睛】:
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六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