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宝鸡新福园中学
李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19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在上节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的基础上,讲述了南方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做好了铺垫。教材内容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前秦与淝水之战以及南朝的简单概念。使学生对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并且探究江南地区能够开发的原因。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到经济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情况,我将江南地区的开发设为本节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富有趣味的教学环节,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到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与此相关的历史地图、成语典故较多,学生从故事、影视等渠道已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联系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拓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耳去倾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释解课题、史料读图、分析归纳法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析——结”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进一步提问:三国中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引导:在历史的角逐竞争中,魏、蜀、吴,那一个国家都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那么,历史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设计思路:通过复习导入,既使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巩固旧知,又使其明确上下课直接的内在联系,同时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欲望和参与热情。)
【讲授新课】、
一、精读教材、设计问题
给学生5分钟时间,在原有预习的基础上精读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
内容,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简单问题。比一比谁的读书速度快,效率高,思维敏捷。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通过进一步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发现、设计问题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性。)
二、释解课题、引出重点
师生共同探讨本课所涉及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发的表现?
(江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的原因?
开发的历史影响?
(设计思路:课题是对一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一课重点内容的升华所在。教师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和抓关键词等发现问题、设计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课题,总能发现一课重点问题所在。这样既使后面的自学和讨论有的放矢,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的方法。)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师:通过自学,相信大家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前后四个人为一讨论组,利用五分钟时间商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记下来)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激发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点拨导引、释疑解惑
针对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举事例和抓关键词来理解:
问题一:江南地区的开发
设计以下方面的活动:
1、对于开发的表现采取结合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涉及到的因素、现在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俗语等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和掌握。
2、对于开发的原因重点讲解。
⑴先出示《史记》与《宋书》中反映江南状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两种决然不同的史料,
在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两位史学家生活相差的几百年之间,究竟什么事情使江南地区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重点问题的学习。
⑵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发展所需的三要素,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改变,结合农业发展需要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等因素进行引导、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南北双方生产生活优劣条件所在,南迁能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与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促进南方从落后走向文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全面的思维。
(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巧妙设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师生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开发的全过程。)
(设计思路: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内容庞杂,一节课若设计不合理,教材内容处理不到位,教师赶时间,仓皇讲解,则会使学生陷入“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纷乱动荡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明确本课重点问题所在,所以我采用“倒叙法”,先重点讲解“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然后由此通过开发原因中的第二点,即:北民南迁,给男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提问:为什么“北民要南迁”,得出“北方战乱”的结论,进而提问“那么当时北方到底是什么情况,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北方”,过渡到第一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使江南经济开发的背景顺应而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在学生刚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吴政权对峙图”
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后语,使学生了解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灭亡时间等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其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掌握西晋兴亡的史实。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所提出问题:西晋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50年
探究西晋灭亡的原因。
(设计思路:这个问题的设置,侧重分析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状况,为讲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纷乱和下节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讲述“石崇斗奢”,“百姓何不食肉粥乎 ”“蛤蟆当属官家还是私家”等典故,引用《资治通鉴》“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的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西晋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通过展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和流民起义”图,让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人南迁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奢侈腐化”、“内部争斗”、“民族矛盾”三大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西晋灭亡后出现北方五胡乱华,南方政权统一,展示“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引出第二个子目淝水之战。
问题三:淝水之战
在淝水之战这一子目学习中我设置了阅读课本与小小故事会环节,首先出示前秦和东晋政权对峙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双方实力对比、结果。使学生掌握淝水之战的基础知识点。
采用小小故事会的形式,“说说你所知道的淝水之战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淝水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读过的《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书籍,回顾历史知识和相关成语故事,讲述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这样既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参与学习,又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苻坚拥兵80万,却不能统一江南?探究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结合课本113页活动与探究2,让学生思考与判断,找出与淝水之战相似的战争,总结以少胜多的经验教训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图,帮助梳理本课线索,使其认识到这时期政权更替的特点:北方—政权并立割据混战,但南方—政权统一相对稳定。“北乱南稳”的局面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可能,进而进入第三个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最终落脚到讲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影响,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五、概况总结,盘点收获
通过课件,演绎教材第一、二目和第三目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的关系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更替,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并通过几道选择题和“学以致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考题:“我们国家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经济,你觉得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中,有哪些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呢?”,“如果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这段历史时期,请问你愿意去北方还是南方?并说明理由。”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然后展示江南地区从蛮荒之地发展到到今天繁华都市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开发的重大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联系的历史观。
六、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拓展,让学生思考“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身边的人口流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课后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