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30 21: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2.概括总结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3.通过学习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学习难点】
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活动一
材料一
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根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食物。”
材料二
汉景帝也说过:“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如谷物和桑麻。”
(1)材料中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鉴于这种认识,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3)举例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4)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汉代农业取得了很大进步,简述进步的表现。
活动二
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汉高祖时期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矛和斧等,仅铁煤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盔甲;而青铜兵器极少,主要是煤,其数量只有出土铁做的十分之一左右。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
欧洲人很早就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绸之国”的意思。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包厢时,百官们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恺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人们用‘天下第一织物’等最美的语言赞美中国丝绸。”
下图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衣服,它的重量不到一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
汉代丝织品绚丽多彩,关键是在丝织技术方面取得突出进步。你知道具体是什么吗?
活动四
下图为西汉长安平面图,小明为这一平面图进行了解说,请你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
(1)长安城和东汉的洛阳城,规模宏大,人口均过百万,人称东西二京。
(2)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阴,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3)长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各种小贩走街串巷。
(4)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
(5)长安城的布局体现了西汉重农抑商的政策。
活动五
探究学习:综合所学,谈一谈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自主建构】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手工业
丝织
冶铁
商业
城市繁荣
【直击中考】
1.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

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
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D.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
2.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刀型币
C.五铢钱
D.银圆
3.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能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②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③商业发展繁荣
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课后反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活动一
(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2)重农抑商政策
(3)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奖励农耕,抑制商业发展
(4)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牛耕普便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活动二
(1)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2)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
活动三
使用提花机,且染色技术高超。
活动四
×、√、×、√、√
活动五
1.两汉初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稳定,民族融合,促进经济的繁荣
……
【直击中考】
1---
3:
C
C
B